安卡拉病,也叫心包积水综合症,最早发生于巴基斯坦的安卡拉地区,故名安卡拉病。主要危害3~6周龄肉鸡,而后备母鸡和蛋鸡也可发生。该病早在1985年就已见有散发病例,1987年3月在卡拉奇附近的安卡拉地区一个肉鸡场发生暴发性流行。到1988年夏,该病已扩散到全巴基斯坦,造成了上亿只肉鸡死亡。在死亡高峰,该病猖獗到使25%以上的肉鸡生产者破产。在那次流行的头10个月中,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已达1570万美元。 1997年,该病传入中国,但由于之前并没有出现大面积流行,故而也未引起我国养禽业的足够重视。 目前我国养禽业正呈区域性、散发流行,它的发病死亡率肉鸡在20%-80%之间,典型过程是在3周出现死亡,在4、5周有4-8天死亡高峰。肉杂鸡、817、麻鸡、土杂鸡、蛋雏鸡、育成鸡、成年蛋鸡均有发生。 病原:本病经实验室检测证实为腺病毒感染。而对于腺病毒来说,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包涵体肝炎。而这次发病的病毒与包涵体肝炎同源,都是腺病毒感染,只是血清型上有所变化,据有关专家透露可能是血清四型,以往我们发现的包涵体肝炎一般其它型较多(9-11个型,主要是二型和五型)。 流行病学:本病主要发生于1~7周龄的肉鸡、817、麻鸡、肉杂鸡、土杂鸡,也可见于肉种鸡和蛋鸡,其中以3~6周龄的鸡最多发。发病鸡群多于3周龄开始死亡,4~5周龄达高峰,高峰持续期4~8天,5~6周龄死亡减少。病程8~15天,死亡率达20~80%,一般在30%左右。本病可垂直传播,也可水平传播。鸡感染后可成为终身带毒者,并可间歇性排毒。就本病症来说,现在主要集中在在山东、河南、江苏、河北、安徽等地。 临床症状:主要侵害的是心脏、肝脏、肾脏。潜伏期短、发病快。其特征是无明显先兆而突然倒地,沉郁,羽毛成束,出现呼吸道症状,呼吸加快,排黄色稀粪,两腿划空,数分钟内死亡。
解剖病变:病鸡心肌柔软,心包积有淡黄色透明的渗出液。肝脏肿胀、充血、边缘钝圆、质地变脆,色泽变黄,并出现坏死,往往有出血现象。肾肿大、苍白或暗红色,有时有出血现象。肺水肿、外观湿润,挤压有泡沫。肌肉淡白,可视粘膜变浅。脾脏无明显变化,肠道变化不明显。其他脏器有时可见出血性变化。
诊断:凭其发病症状和病理变化即可作出初步诊断,肝脏切片中见到嗜碱性核内包涵体可诊断,确诊需做鸡胚肝细胞培养进行病毒分离。 预防:饲养管理(减少应激特别是热应激、注意养殖密度、保证氧气供应、防止霉菌及其毒素对肝脏肾脏的侵害)、自家组织灭活苗、种鸡净化。
治疗:抗病毒、保护心肌(丹参酮Ⅱa)、渗湿利尿、祛风解表、健脾补肺、补中益气。 抗体。 针对性较强,但抗体的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控制,有些用户反映有些抗体没有治疗效果。再就是抗体水平持续时间短,在注射抗体7-8天后失去保护作用,易于复发,在生产中这种情况普遍发生。 在必要的情况下可同时使用抗体和中药进行治疗,但成本稍有增加。在生产中采用何种措施进行治疗,应根据鸡群发病情况进行酌定。


王森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