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狂犬病毒到底是怎样流行的?
时间:2024/7/1 8:29:29浏览量:3673

1狂犬病的流行

1
伪狂犬的场内循环


在疫苗普遍的猪场,伪狂犬野毒阳性场在场内的循环主要发生于五个阶段:


(1)配种时:公猪精液散毒,造成母猪大面积感染;或阳性公猪诱情时散毒;妊娠母猪感染后20天可发生流产。


(2)配怀和妊娠期:后备入生产群时,较容易将病毒引入母猪群,空怀期母猪感染后,一般不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但会长期带毒、排毒,进而导致 PRV的大面积感染。


(3)哺乳阶段:通过母仔间的传播,导致产房仔猪出现神经症状。往往猪场可在3-4周内恢复正常生产水平。较少发生。


(4)保育阶段:由于老鼠和育肥猪的传播,保育猪可能会被感染,但由于普遍存在着母源抗体保护或主动免疫保护,这个阶段的感染往往不会造成大的损失。


(5)育肥阶段:


  很多猪场不重视对育肥猪的伪狂犬免疫。饲养模式/生产体系的创新改变**大目的在于消灭猪场**大的“病原制造器”, 育肥猪群体大,是病毒的放大器。很多猪场特别是一点式猪场从老鼠途径传播的病毒的传染源就是来自育肥猪的散毒,这条传播途径需要引起猪场的重视。


2
伪狂犬病毒的遗传演化


  伪狂犬的变异速度较慢,PRV目前只发现一种血清型。因此从理论上任何一种伪狂犬疫苗对全世界范围内的毒株都有一定的交叉保护效果,只是在保护剂量上有一定的差别。基于核酸的差异分析,世界范围内的PRV分离株可分为两种基因型,基因I型毒株在欧洲美洲和中国的部分地区广泛流行,而基因II型PRV分离株大部分来自亚洲国家,主要集中在我国,由于我国是生猪主产区并且仍然是伪狂犬活跃区,进入21世纪我国分离的伪狂犬病毒株占比逐年增多。而基因型Ⅱ组可进一步细分为经典型和变异型PRV毒株两大分支,其分离年份的分水岭为2011年,2011年前分离的毒株全部为经典毒株,2011年后分离的毒株主要为基因II型的变异株,而在2011年后变异株快速传遍**,这也显示了变异株在致病力和免疫原性上与以往的疫苗株存在一定的差异。


  Fa株是我国**早从牛体内分离的伪狂犬病毒株,分离年份为1962年,FA株也是我国**三基因缺失疫苗株SA215株的亲本毒株。SC株(双城株)是1987年从黑龙江省双城市分离的,该毒株毒力显著增强,是我国用于疫苗效力检验的强毒株,分析表明,SC株是由国内流行株和Bartha疫苗样毒株之间发生重组产生的重组株。Ea(鄂A)株在1998年分离,是我国疫苗株HB-98株和HB-2000的亲本毒株。C株是在2011年从自然界分离的自然缺失的弱毒株,分析表明该毒株自然缺失了四个基因,2017年经纯化和工艺提升效价后的C株制备成疫苗用于猪的伪狂犬病的防控。但上述分离毒株及疫苗株均属于经典毒株,2011年底分离的HEN1毒株是我国**发现的变异株的代表毒株,随后JS-2012株、TJ株和ZJ01株等变异株也陆续被分离,这些变异株致病力更强,并且有共同的分子特征。我国的毒株均属于基因II型,分经典毒株和变异毒株两类,Fa株、Ea株和C株均属于经典株,HeN1、TJ、JS2012株才是真正变异株。

3
变异毒株的毒力变化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哈兽研)的田志军研究员发现伪狂犬变异株毒力明显增强,变异株代表株HEN1株对小鼠的致死剂量为我国的效检毒株SC株的1/25。变异毒株对仔猪的致病力也显著增强,中国农科院上海兽医研究所(上兽研)童光志研究员通过对变异株(JS-2012)的攻毒试验发现,用104.0-5.0TCID50的变异毒株感染15-30日龄的仔猪可以导致100%的死亡,而同等剂量的经典株SC株仅可导致40%的死亡率。对于60日龄的仔猪进行攻毒,经典株不引起死亡,临床症状也更为轻微,通过Bartha-K61疫苗免疫后的仔猪用变异株毒株攻毒,因此经典疫苗株只能对变异株部分保护。哈兽研猪烈性传染病团队从Bartha-K61免疫猪群中分离到伪狂犬病变异毒株(TJ株)免疫保护试验结果显示,Bartha-K61的免疫保护力仅为33.3%。南京农业大学研究发现 Bartha-K61免疫猪群产生针对新分离毒株ZJ01的中和抗体水平较低,经新分离毒株ZJ01攻毒后,Bartha-K61免疫猪群均表现出抽搐、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

4
伪狂犬流调分析


  我国1998~2007 年**各地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伪狂犬野毒抗体阳性率自2002年以来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很多养猪场都达到野毒抗体阴性的状态。但自2011年以来,**多个省份先后发生了伪狂犬疫情。发病猪场的临床症状都比较典型,有的种猪群gE抗体阳性率在1-2个月内上升到50%以上。邹敏等调查了2012-2013年**18个省份393个规模化猪场组织样品,采用PCR和ELISA方法对14801份血清样本和14个省份的1127份组织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2012~2013年PRV野毒感染总体阳性率为24.82%,猪场阳性率为66.51%。党占国等调查了2012~2015年中国16个省不同猪龄不同类型的猪群gE抗体阳性率,采用 ELISA方法对3549份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不同阶段猪群中,后备母猪感染率**高,其次是育肥猪和哺乳仔猪。


   有中国学者从2011年**今在中英文数据库中,统计了108项代表性研究,调查了中国29个省不同地区猪血清PRV流行情况。分析了256326份血清样本,其中76553份标本呈PRV gE抗体阳性,猪感染PRV的平均阳性率为29.87%;2018~2019年三地(江苏、河南、江西)PRV血清检出率均超过35%(1398/3675),而2016~2018年有24个省为34.2% (32083/93912)。这表明,尽管饲养管理水平提高,有效疫苗得到广泛应用,但近年来PRV野毒株在猪群中的流行仍然很严重,表明PRV对我国养猪业的威胁持续存在。


  中国不同地区猪的PRV野毒株感染的血清流行率结果总结并显示在图14中。9个省/地区PRV-gE抗体阳性率超过30%(31.03%,9/29)。此外,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地区的血清阳性率高于东北、西北、西南地区。猪群中 PRV 的发生与若干风险因素密切相关,包括饲养模式、季节和猪的种类。例如散养或小型养猪场的PR血清流行率远高于中型或粗养猪场。此外,疫苗免疫次数、猪场海拔等其他因素也有显著影响,但猪的性别和品种影响较小。


  此外在中国,PCR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猪的PRV流行病学调查。总结2011年**今的研究结果显示,猪的 PRV 总体核酸阳性率达到 11.5%(4742/41237),有研究证实在从中国27个省采集的16256个组织样本有近8.0%的PRV阳性率。另外在中国东部和中部的平均率超过10.0%,而中国西北地区的低于7.0%,表明与区域有显著关联。有研究结果显示,2015、2017 和 2018年在山东省 的PRV 流行率平均阳性率为 11.8% (147/1243)。总之,PRV感染的总体流行病学趋势与不同地区的血清流行趋势相似。此外,出现神经症状或繁殖障碍的猪很容易感染 PRV。


  笔者认为2011年前变异株爆发之前伪狂犬在我国的感染率和活跃度在逐年下降,这也导致了大部分猪场忽视了对伪狂犬防控。而2011年后随着变异株的爆发,原有的免疫程序在免疫频次和免疫剂量上不足以应对变异株的感染,因此导致很多规模化猪场迅速转阳。2012~2018年随着养殖场的防控意识的提升和国产疫苗品质的提升,伪狂犬的流行度又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但2018年8月3日后随着非洲猪瘟的爆发导致大量三元母猪扩充到生产群,而育肥猪群往往又是**容易感染和散毒的群体,这导致猪场伪狂犬的野毒转阳率又开始抬头。在区域联防联控的政策法规指导下,大规模的种猪与生猪调动频次将显著下降,其次目前伪狂犬疫苗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比较高且具有成熟的防控方案,因此伪狂犬的活跃度将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

文章部分观点来源自网络,只供分享,小编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如涉侵犯您的著作权,请联系我删除,感谢您的支持!

文章推荐:【刘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