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时间:2024/8/9 14:41:15浏览量:4422

    疾病发生的三个条件:病原、传播途径、易感动物。我们得了解的是,所有的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都是围绕着这三个要素展开的。


-1-
病原体
    病原体是引起疾病的根本原因。由于外源性、内源性、种类在自然界中存活能力(不同条件下的存活时间)有所不同,它们引发疾病的速度,传播的速度,致病轻重程度有所不同。
1、外源性   在禽类体外存在,时刻威胁禽类机体,使机体发病,生产力下降或致死。
引起机体发病的条件


  • 在禽类周围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浓度或数量。
  • 有一定程度的致病作用、毒力等。
  • 要通过传播媒介。
  • 机体抵抗力不能抗得住病原体的侵袭(毒力太强、浓度太大、机体抵抗力由于某些因素下降等等)


2、内源性  禽类出生以后,某些病原体从外界侵入,但正常情况下这些病原体能与机体共存,不引起发宿主发病
引发宿主发病的条件


  • 宿主受到较大的应激,致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机体不能控制这些病原体大量繁殖以及侵害。
  • 喂给禽类抗生素,致使消化道菌群失调,致使某些病原体大量繁殖入侵。
  • 饲料中营养不仅衡,机体不具应有的抵抗力。


3、病原体的种类:病毒、支原体、细菌、真菌、寄生虫等。


  • 病毒**小,抗菌素对其无效,消毒药浓度小,消毒药分子结构太大杀灭效果不好。
  • 立克次体、支原体、依原体等体积比病毒大,比细菌小,对一些特殊药物敏感。
  • 细菌种类很多,可以用抗生素抑菌或杀灭。在不同温度、PH值条件下存活能力不同。有些对消毒药、抗生素极易产生耐药性。用药时要做药敏试验。
  • 真菌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存活能力较强,用药物治疗和消毒药杀灭时与上述种类有所不同。
  • 寄生虫类如肠道线虫、球虫等体积较大,用肉眼或解剖镜能见到。可以用药物治疗和用消毒药物杀灭等。


-2-
传播途径
    传播媒介是把病原体携带给鸡的那些物质。包括一切从鸡舍外进入鸡舍内的物、人,其中**主要因素是人,有以下几个方面:
    1、空气:病原体可以通过空气传播,但由于空气干湿程度能否形成气溶胶,光照强度和气流速度再加上它们在自然条件下存活时间等因素,病原体很难直接从一地到另一地去感染鸡群。
    2、工具、用具:从其他处借、购、拿入鸡舍的工具、用具在其他有禽类或经过禽类养殖场用交通车在很快的时间内运到使用地点(鸡舍)。交通车的速度能使工具、用具所携带的病原体在其大量存活的时间内到达宿主(鸡群)附近。
    3、车辆:行驶快,能够把较远距离、大量存活的病原体带到鸡舍附近。
    4、人员:由于现代交通发达,(公路、铁路、航空)能在几个小时内行程几百到上万公里,人员流动性不断地加大,所以人员能携带的病原体很快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场到另一个场。人员能通过所带的物品,穿的衣服、鞋(**厉害),身上的毛发把病原体带入鸡舍。
    5、饲料和饮水:病原体能够污染饲料和饮水,并通过饲料和饮水直接进入鸡体。
    6、垫料:现在大多数鸡场用稻壳、稻草、麦秸、木花等物做垫料。大型鸡场使用的垫料多来自外地,垫料产地和运输途中都可能有很多种以及大量的病原体。垫料很容易受污染。
    7、鸡场周围的动物:(鸟类、水禽、家禽、兔子、苍蝇、蚊子)它们能携带病原体到鸡舍附近或舍内,污染饲料、饮水、甚**直接叮咬传入鸡体内。
-3-
易感动物
    病原体的嗜域有种的特征,但这种嗜域在不断扩大,(和人在作斗争、在进化)使原来不易感的动物对其易感。易感是动物对某些特殊种类的病原体具有天然的易感染性,就是说某些种类的病原体进入这些动物体内能够存活繁殖。
    另一方面,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也建立了非特异性防御功能。正常的完整无损的皮肤和粘膜具有对异物的机械阻挡作用。还可分泌碱性物质和溶菌酶杀死病原体。血管内皮细胞及血管壁的其他组织构成的血管屏障,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传染源扩散。动物体内的正常菌群对于某些入侵的病原体具有相当强大的抵抗作用。动物机体在病原体侵入体内后所进行的其他反应和吞噬作用等一系列非特异性综合防御反应。这些是机体抵抗力因素。
    机体抵抗力强时,相同类、相同量、相同致病力的病原体并不能引起宿主发病,但当宿主抵抗力下降时才发病。
    抵抗力下降可能是因为应激因素的存在,使得鸡在吃料、饮水、营养消化吸收等几方面受到影响,此时,营养素动用,消耗又较多,激素分泌、调节又跟不上所致。

    我们应该根据病原体的种类特征,从源头控制,通过一系列硬件、软件管理来控制传播媒介,不让病原体到鸡舍附近。同时还要提高鸡的机体抵抗力来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
    现代养鸡生产,一是要防止疾病发生,二是提高单位产量以缩减成本。鸡场建筑设施设备等硬件,鸡舍环境管理、饲养技术的应用等软件都是为了达到上述目的。


文章部分观点来源自网络,只供分享,小编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如涉侵犯您的著作权,请联系我删除,感谢您的支持!

文章推荐:【丁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