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雏鸡培育关键技术分析
时间:2024/10/15 9:11:52浏览量:9521

雏鸡饲养管理的好坏, 不仅影响雏鸡的生长发育和成活率, 还影响后期生产性能的发挥, **终影响鸡场经济效益。因此, 必须针对雏鸡的生理特点, 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 搞好雏鸡的饲养管理, 才能提高雏鸡的健康水平和成活率, 从而更好地提高种鸡的生产性能。笔者从多年的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 以供参考。
1 保证进雏质量
      雏鸡质量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鸡的整个养殖阶段的生长发育、 成活率及生产性能, **终影响饲养效果和经济效益。所以, 进雏时要严把质量关,选择品质优良健康的雏鸡留种, 将弱雏或残次雏鸡及早淘汰。优质健康的雏鸡表现为眼大有神,反应灵敏, 叫声洪亮, 活泼好动;绒毛长度适中、 整齐, 均匀、 清洁且富有光泽;肛门干净;腹部大小适中, 平坦, 腹部有羽毛覆盖, 脐部愈合良好, 无血迹;手握有挣扎感;喙、 腿、 翅、 眼等无残缺。
2 严格控制环境
      雏鸡刚出生时, 由于体温调节机能较弱、 抗病力差、 消化免疫等系统未健全、 胆小怕惊吓等生理特点, 生产上要树立雏鸡环境控制的理念。
2.1 温度
      适宜的温度是育好雏鸡的首要条件, 控制关键点是昼夜温差不超过 3 ℃。1~3日龄鸡背高度的温度以 32~33 ℃为宜, 4~7 日龄以 29~32 ℃为宜, 以后每周降低 2~3 ℃, 直**与室温一致。育雏前期温度必须结合雏鸡的状态来判断, 温度适宜,雏鸡活泼好动, 叫声轻快, 饮水适度, 睡时伸头舒腿, 不挤压, 也不散之过开;温度低, 雏鸡聚集在热源周围, 拥挤打堆, 很少去吃食, 叫声不断;温度过高, 雏鸡远离热源, 张嘴呼吸, 烦躁不安, 饮水量显著增加。
2.2 湿度
      湿度对雏鸡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 尤其对 1周龄左右的雏鸡影响更为明显。育雏前期相对湿度高于后期, 育雏前一周舍内保持湿度 65%左右。增加湿度**好措施是带鸡喷雾消毒或适当多放置水盘来增加湿度, 随着雏鸡的生长, 湿度逐渐降低, 育雏结束时相对湿度应保持在 50%~55%。
2.3 光照
      育雏期一般采取自然光照与白炽灯供光相结合。进雏后的头 3 d**好每天 24 h光照, 第 3天起实行 23 h光照, 让鸡群习惯黑暗。从第 2周龄时开始, 实行每天 22 h光照, 以后每周递减 2 h光照, 逐渐过渡到自然光照。一般 4 周后采用自然光照。光照强度以进雏前 3 d 20~25 lx 为宜,4~14 d 以10~15 lx为宜, 15 d以后 5 lx。避免光照太强鸡只过分活动发生恶癖。
2.4 通风
      通风的目的是为了排除舍内的污浊空气, 尤其是二氧化碳、 氨气及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 同时把外界新鲜的自然空气引入鸡舍。通风要根据雏鸡的日龄、 季节和天气的变化情况掌握, 可通过及时开关门窗来调节, 但要防止贼风入室。在不影响舍温的前提下尽量多通风。
2.5 密度
      合理的饲养密度能给雏鸡提供均等的饮水、吃料的机会, 有利于提高群体均匀度, 还可预防雏鸡啄肛、 啄羽等恶癖的发生。密度过小, 房舍利用度低, 造成浪费;密度过大, 会造成相互拥挤, 空气污浊, 采食、 饮水不均匀等情况, 导致生长受阻及疾病的快速传播。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 地面平 养密度应低些, 网上饲养密度可适当高些;通风条件好密度可高些;冬季饲养密度可高些。采用自然通风的开放式鸡舍, 密度以 20~22 kg/m2为宜,在环境控制鸡舍, 密度以32~34 kg/m2为宜。AA鸡的容量为 22.5 kg/m2。一般每平方米容纳 6~7只;国内轻型鸡种每平方米可容纳 10~13只。


3 科学配置饲粮
      雏鸡营养要全面。蛋白质是雏鸡生长发育的**主要的营养成分, 初生雏对蛋白质的要求很高,一般蛋白质比例为 20%~22%。初生雏的限制性氨基酸一定要平衡, 要单独添加, 一般添加量以 0.1%蛋氨酸和 0.05%赖氨酸为宜。鱼粉作为动物蛋白,其中的氨基酸比例与动物所需的氨基酸**接近,建议饲粮**好添加 1%~2%的优质鱼粉。另外, 在雏鸡日粮中应该添加足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饲料在符合鸡只正常营养指标的前提下, 也要符合卫生指标, 防止被污染。饲料原料避免使用动物性饲料, 以防交叉感染。
4 实施生物安全
      环境中的致病微生物会导致各种细菌和病毒引发的传染病, 雏鸡抵抗力差, 更易感染。生物安全是一种可以减少细菌、 病毒等致病微生物进入养殖场或在场与场之间传播的系统化畜禽生产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 合理的鸡场区域      从家禽保健角度出发, 按照生产环节和鸡只的生长规律, 合理划分功能区。一般从上风向开始, 依次是管理区、 生活区、 生产区。生产区从主导风向开始, 依次是育雏区、 育成区、 种鸡区。有条件的鸡场**好做到生产区只饲养同一日龄同一品种的鸡。

4.2 严格有效的防疫制度

      把 “管重于防、 防重于治” 的理念贯穿整个家禽饲养的始终, 严格遵守兽医卫生防疫制度。具体防疫程序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大门卫生防疫制度:平时大门必须关闭,一切车辆、 人员不准随意进入场区。消毒池内投放消毒水或其它消毒剂, 每 3天更换一次, 保持消毒水有效;不准把任何畜禽及畜禽产品带进鸡场。
      二是生产区卫生防疫制度:雏鸡舍一般湿度较大、 温度较高, 是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理想场所, 生产区以尽可能减少和杀灭鸡舍周围病原为目标, 为了减少流动环节的交叉感染, 非生产人员及车辆不准进入生产区, 必须进入生产区的车辆需进行高压喷雾消毒, 人员更换过已消毒的工作服、 鞋、 帽等经过消毒池后方可进入生产区;生产区内决不允许有闲杂人员的出现。饲养员不要随便出入生产区;生产区内的工作人员必须管好自己所辖区域的卫生和消毒工作;外界环境, 正常情况下, 春夏每周用消毒水消毒一次, 秋冬每半月消毒一次;生产区净道为送料、 人行专道, 每周消毒一次;污道为运送病死鸡、 清粪专道, 每周消毒两次。鸡场要对所用物品、 设施、 工具等进行清洁、消毒处理。设备和物品的使用及运转过程要防止交叉污染。
4.3 科学的免疫程序
      主要是做好科学免疫和程序化疫病预防。免疫接种是预防鸡传染病的有效手段, 在育雏阶段尤应严格操作, 参照流行病特点、 各主要传染病抗体的消长规律和鸡群生理状况等, 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鸡免疫程序对疫病的预防很有效。雏鸡主要接种的疫苗有新城疫、 传染性法氏囊病、 球虫病、 传染性支气管炎等。雏鸡常见的疾病有白痢、呼吸道疾病、 球虫病和鸡新城疫等, 程序化预防措施为:2 周龄内**防白痢, 3~8 周龄内**防球虫病。鸡场建立疫苗检验制度, 对所使用的每一批次的疫苗进行效价、 感官等检查。疫苗入库时详细记录每个批次疫苗的生产厂家、 生产日期、 有效期、 疫苗效价等。
4.4 科学的药物保健程序
      保健程序由相关专业人员制定。一般1~3日龄用 3%~5%的葡萄糖和 VC饮水, 6~8 日龄用电解多维+免疫增强剂饮水, 13~15 日龄用鱼肝油+电解多维+免疫增强剂饮水。一般 20日龄左右极易暴发呼吸道病, 多为新城疫引起, 极易发生大肠杆菌混合感染, 故被称为育雏 “**关”, 此时用药要 “快、 准、 稳”, 可在 15~18 日龄用肠毒药或者大肠杆菌药进行集中饮水, 23~25 日龄时若有呼吸道症状出现, 立即用抗病毒药和大肠杆菌药拌料或饮水, 此时用药效果好。药品使用前要仔细检查核对, 使用后详细记录使用情况, 包括使用数量、 浓度、 剂量、 使用时间、 使用方式、 用药后鸡群反应等。 


文章部分观点来源自网络,只供分享,小编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如涉侵犯您的著作权,请联系我删除,感谢您的支持!

文章推荐:【刘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