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新玉米的措施
时间:2016/10/8 12:03:11浏览量:6658

随着新玉米的上市,在饲料中的应用比例逐渐提高。但新玉米在使用的一段时间常常碰到诸如猪群拉稀、饲料报酬偏高等一些问题。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些问题?又该怎么去解决呢?下面我们讨论一下新玉米在饲料使用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一、新玉米的品质 


1、玉米水分:新收获的玉米水分在华北地区一般为15%-20%,在东北和内蒙地区一般为20%-30%。高水分会破坏日粮中维生素等活性成分、降低日粮中代谢能水平和粗蛋白水平、打破日粮中各营养素间的平衡关系等。

2、不完善粒:生霉粒是不完善粒的一种,多数养殖户认为玉米霉变只发生在玉米贮存过程中,但实际上玉米霉菌分为仓储霉菌和田间霉菌。谷物在采收前后约25%已受到霉菌的污染。

3、产地的影响:不同产地的玉米质量如容重、营养值是有差异的,这可能和各地无霜期及生长期等自然气候的不同有关,因此不同产地的玉米使用应合理过渡。

4、抗性淀粉:玉米是后熟生理作物,新玉米中的抗性淀粉含量最高,储存一段时间(5-6周)含量逐渐降低。烘干干燥的新玉米,由于淀粉变性,直链淀粉增多,也一定程度上影响消化率。不同饲料原料抗性淀粉含量存在差异。抗性淀粉作为一种新型膳食纤维在食品中研究较多,由于不消化不吸收,不会给人体增加热量,可增加饱腹感,减少能量摄入,有利于减轻体重、促进脂肪氧化、增加脂肪排出。以上作用对人体减轻体重有益,但对于动物生产却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可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软便、饲料报酬高等症状。 


二、气候变化 

  

秋末冬初气温昼夜波动大、气候干燥、湿度变小。数据显示猪舍内昼夜温差超过10℃时,腹泻率升高25%-30%。因此必须配合此阶段的特殊气候条件加强舍内小环境的调整与改善,注意温湿度等调控,同时结合气温降低时畜禽能量需求的变化,适当调整配方,保证营养供应及畜禽对营养需要的动态平衡,减少问题的出现和对畜禽的影响。


三、饲料加工工艺 

  

玉米糊化温度为64-72℃,95℃以内糊化度随温度提升而改善。糊化后的淀粉可消化性增加,动物日增重、饲料效率、下痢头次数等均随玉米淀粉糊化度的提高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善。

新玉米由于水分高,在饲料调质时添加蒸汽困难,物料吸收的蒸汽量少,糊化度不高。秋末冬初气温偏低,调质温度调质时间如果偏低过短,糊化效果会更差,势必直接会影响饲喂效果。从加工工艺上来讲,降低玉米粉碎粒度、提高调质温度、延长调质时间等措施将有助于淀粉的糊化,提高其消化利用率,减少不利影响。 某些霉菌可以产生霉菌毒素。如果这些霉菌侵染了饲料原料,会产生有毒物质污染饲料。谷物在生长、收获、加工和贮藏过程中均有可能被霉菌感染,其中谷物的水分含量是控制霉菌生长的关键。



四、针对以上新玉米本身存在的这些因素,解决方案如下:   


1、适度陈化,时间需在一个月以上。   

2、可通过与高品质陈玉米逐步混用过渡,过渡期半个月以上。   

3、寻求玉米替代产品北方地区如小麦及其副产品、南方地区可考虑稻米、米糠、棕榈仁粕等,减少此阶段玉米的用量。 

王亚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