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蛋鸡养殖逐渐规模化的进程中,随着对传统理论的突破和临床应用技术的更新,蛋鸡的免疫程序也正在经历改进的过程。这是可喜的变化,虽然各地的情况差异还很大,程序也没有终止性的完善,但仍是值得称道的。因为这样的改进正是我国蛋鸡养殖业渐趋科学化、理性化、更上一个阶梯的组合。
改进的组成:一是免疫接种的早期化,二是使用疫苗的多联多价化,三是免疫密度的精简化。朝着理想的免疫又近了一步。理想的免疫是什么呢?理想的免疫应是接种次数少,用量小,应激反应缓,抗体均匀度高,抗体产生快,免疫力维持时间长。
人们常说“物极必反”,事实上,促进蛋鸡免疫程序改进的原动力正是现行免疫程序的不合理不科学。按照免疫学的理论,设定免疫程序要考虑母源抗体水平,当地流行病状况,鸡群的健康程度与不同时段机体的免疫抗体水平。就临床实践看,由于我国蛋鸡养殖量巨大,各地疫病流行差异巨大,人们对免疫接种的认知分歧巨大,再加上不同厂商的利益点拉力巨大,因此,近20年来,蛋鸡的免疫程序在实施过程中,呈现各地程序参差混乱,设定的免疫病种增加、同一病种的强化免疫次数增加的趋势。的确,在所有饲养动物的免疫接种程序中,蛋鸡的免疫密度(接种次数)是最高的。例如,按照我国蛋种禽规模排头的某大型企业所提供的商品蛋鸡免疫程序表的设定,蛋雏鸡由1日龄入舍到开产之前,要经历免疫接种22次(19次必做3次视情况选做,还不算在孵化场里颈皮注射的马立克活毒疫苗),而在约20年前,各种禽公司提供的免疫程序应用于同样的饲养过程,只需要大约9~11次免疫接种。
虽然各地鸡场在免疫程序实施过程中有所舍取,但无可辩驳的事实是,蛋鸡群在单位时间里的免疫接种的间歇休整期趋于缩短,机体应激增大。这与免疫抗体的生成是呈副作用的。虽然有专家解释,鸡群对强免疫的适应性可以逐渐增强并可作为遗传特性,但这不是无限的,机体因频繁的免疫会处于一波紧接一波的应激冲击状态,是不利于其生长、生产和免疫力形成的。两次免疫之间最好间隔7天,以利于机体免疫应答形成和渡过应激期。而现在的现实是,间隔5天,甚至3~4天已经是平常事,还有的免疫程序设定的两次免疫只隔1天。这与各个抗原之间以及各抗体的生成究竟有利还是有弊?是利大还是弊大?也已经不言而喻。
魏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