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原料质量控制
科学的配方要有优质的原料作保障,才能转化为优质的饲料产品。养殖者多从当地经销商处采买或直接收购市场原料,由于来源不稳定,批次品质变异大,在不具备检化验设备监测原料质量的情况下,就要加大力度做好玉米、豆粕、石粉等原料的感官检验;如有必要,应抽样送检测机构进行质量评估。
1、玉米的感官检验
玉米是日粮能量的主要来源,在配合饲料中的添加比例在60%以上。水分、容重、杂质、霉变粒等是玉米质量感官检验的主要项目。
外观上,玉米籽实应饱满;霉变比例应至少控制在2%以下,表面有红、黄、绿、黑等斑点或菌落说明已经发霉;热损伤粒、病斑、破损、虫蚀及杂质的比例应控制在3%以下,比例高则应慎重使用。
玉米水分最好控制在14%以内,14%以上每高一个百分点,配合饲料代谢能降低22kcal/kg以上,单位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也会降低。玉米水分升高会导致成品料水分升高,除饲料的营养价值会降低外,还可能导致饲料霉变,饲料的储藏时间缩短。
养殖场可配置小型水分测定仪;感官估测水分的方法如下:
水分≤13%:满把玉米手握时有扎手的感觉,胚部明显凹陷,用指甲掐胚部不能进入,手摸粒面光滑;
13%≤水分≤14%:满把玉米手握时有扎手的感觉,胚部明显凹陷,大姆指甲掐入胚部后,胚芽紧裹在指甲上不脱落,手摸粒面光滑,光泽较弱;
14%≤水分≤15%:胚部凹陷,用大拇指甲能够掐入,揉搓时有滑腻感,粒面光滑有光泽;
15%≤水分≤16%:胚部略微凹陷,颜色较鲜艳,用手抓握或搅动时有滑腻感,用手指可轻易掐入,有轻微响声。
2、豆粕的感官检验
豆粕是日粮中粗蛋白质及氨基酸的主要来源,添加量达20%以上。市场上常见有普通豆粕(蛋白含量43%)和去皮豆粕(蛋白含量46%以上)两种。普通豆粕棕黄色至棕褐,气味清香或浓香,手感粗糙或粗硬;去皮豆粕淡黄色,气味清淡,手感滑爽或稍粗糙。去皮豆粕粗蛋白、粗脂肪、代谢能、氨基酸等指标均优于普通豆粕。
颜色浅或深的豆粕是加热不足或过度导致,品质均较差;豆粕中如掺入沸石粉、玉米等杂质后,颜色浅淡,色泽不一,结块多,可见白色粉末状物,豆香味变差,掺杂量大时则无豆香味;有腐败、霉味、焦化味时豆粕已经发生异常。
3、石粉的感官检验
石粉是日粮中钙的主要来源。常用石粉钙含量在36%以上,如低于此标准或添加量不足,在生产中会出现瘫鸡、破蛋及软蛋等情况。从市场采集样品来看,钙含量的分布为30~39.9%,因此应引起广大养殖者的高度重视。
石粉的颜色与矿石颜色有关,常见青石粉和白石粉,建议使用白色或灰白色石粉。由于矿物原料中重金属(砷、铅、氟)易超标,故养殖户应选择信誉好的供货厂商并定期进行原料送检。
石粉的存储也应引起重视,常见养殖户露天散放石粉,极易污染有害微生物,进而引发鸡群腹泻等问题。
应根据鸡群的日龄考虑所用石粉的粒度,以保证血液中钙的浓度,保证蛋壳质量。
三、配料工艺
养殖户自配料的工艺流程一般包括粉碎和混合。
粉碎可以增大饲料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但粉碎粒度过粗和过细都不好。玉米、豆粕(片状)等许多原料需要粉碎,要按照不同饲养阶段进行日粮粒度的控制。
饲料混合的目的是保证每种组分在不同的部位都能均匀地存在,配合饲料混合机的混合均匀度变异系数要求小于7%。设备固定,影响混合效果的因素则主要有混合时间、充满系数、进料程序等。
混合时间要适宜,不同的混合机械和方式其混合时间不同,专业化饲料厂配合料设备的最佳混合时间一般在2分钟内,而养殖户购置的混合设备,厂家建议混合时间5-10分钟不等。在物料混合过程中,混合效果随着混合时间的延长很快达到最佳混合均匀状态。但当物料已经充分混合时,若再延长混合时间,则混合均匀度反而降低。总之,混合时间过短不能达到充分混合,过长会造成分离,同样影响混合质量。养殖者可以委托相关机构(饲料厂、饲料监察所等)对其混合机特性进行评估,进而确定最佳混合时间。
在进料顺序上,一般是先将配比量大的组分的80%投入到混合机,再将配比小的物料投入,然后再将剩余的20%大组分投入,使余下的大组分覆盖在微量组分(预混料)上面,这样可以防止微量组分成团的落入混合机的死角或底部等某些难以混匀之处,又可以避免微量组分飞扬损失。如果混合机配有喷淋油脂装置,则应待粉料混合一段时间后,再加入液态组分并将其与粉料混匀。
充满系数是指混合机装入的物料容积与混合机容积的比值,它的大小影响到混合机的精度与速度。
四、饲料的储存
自配料要遵循随用随配的原则,配料后存放时间过长会造成脂肪、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损失。
特别是夏季,高温高湿极易引发霉变。饲料、原料都应储存在干燥、通风、避光、不漏雨的室内,防止发霉变质,还要防鼠、防污染。如果是袋装饲料要离墙、离地堆放,最好用木架搭空离地10cm以上。
总之,当前蛋鸡生产利润小,自配料如果技术上不到位,蛋鸡的营养需要得不到满足,会造成蛋鸡生长受阻,产蛋性能下降,使养殖收益受损。“养鸡无小事”,只有做好品种选择、饲养管理、营养供给、疾病防控、环境控制等5个环节的细致管理工作,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回报。
杨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