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育雏及育成期的精细化饲养管理
时间:2019/12/12 19:39:35浏览量:7498

 

 

随着蛋鸡养殖业的规模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精细化的饲养管理措施在生产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做好蛋鸡育雏育成期的精细化管理,是蛋鸡在产蛋期能够充分发挥其生产性能的基础,育雏及育成期的失误可导致产蛋期产蛋性能的下降,影响经济效益,故要想在产蛋期使蛋鸡发挥更大的生产潜能,有更高的产蛋率和更长的产蛋高峰期及更低的死淘率,我们必须注重育雏及育成期的饲养管理。

 

鸡群饲养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涵盖养殖过程中方方面面的工作。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场的生产效益的高低,也可以决定养殖场的寿命。蛋鸡养殖从500天到600天,目前正在向700天迈进,目标是100周产500枚鸡蛋。

 

每个品种的鸡,饲养管理上有很大差异,要根据各个品种的要求针对性地施以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其生产性能,如使用海兰蛋鸡的饲养管理方式去饲养农大3号蛋鸡则会发生偏差,反之亦然。

 

方   案  

 

一、 进鸡前的准备工作

 

1、确定要养殖的品种

 

在确定养殖开始前,我们在提前确定养殖的品种,并熟悉品种在当地的适应性,蛋品颜色的要求,淘汰鸡、蛋品销路如何,了解掌握该品种蛋鸡的饲养管理要点等。本文就以海兰褐为例介绍一下蛋鸡的精细化饲养管理。

 

2、清理、清扫、清洗鸡舍

 

鸡舍在上批鸡出栏后应及时对鸡舍进行清理、清扫,清空所有与饲养无关的东西,并对鸡舍进行严格的清洗。清洗是消毒的前站,必须将鸡舍内、笼壁上,水线和房壁所有的污物清除干净,否则会严重影响消毒的效果,三仪博灭克系列泡沫清洁产品可以更高效地清除房壁、笼壁及地面上的污物,省时省力。待地面干燥后,方可进行消毒处理。

 

3、检查维修各种舍内设施

 

清理、清扫、清洗完鸡舍后,认真检查舍内设施,详细到各个部件,并试运行,如温控系统、通风系统、笼具、喂料系统、饮水系统、清粪系统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要等到用时才去解决。

 

4、全面消毒

 

消毒是杀灭舍内、舍外环境中的病毒、细菌、支原体等最有效的方式 ,但是并非所有的消毒剂对所有病毒、细菌效果都很显著。一般来说,消毒剂分为三类,一类是高效消毒剂,一类是中效消毒剂,另一类是低效消毒剂。低效消毒剂对于有芽孢的细菌作用效果不理想,如魏氏梭菌,同时对于非囊膜病毒效果也不佳,如鸡法氏囊病毒。故我们在选用消毒剂时尽量选用高效消毒剂,消毒效果好而彻底。

 

消毒时,要注意鸡舍温度、湿度、消毒剂浓度,不同消毒浓度消毒对象是不同的。在消毒前后,还要做好消毒效果的评估,可运用细菌培养方式检查消毒效果。虽然此种方法对病毒的杀灭效果不易评估,但从侧面也大致能够反映。

 

水线的消毒,可以选用具有清洁、消毒作用的产品如“管线通”进行浸泡。使用时最好先用高压水枪冲洗后再浸泡,可大大提升消毒效果。

 

进鸡前需再对鸡舍进行一次消毒。

 

5、确定好进鸡日期,提前预温

 

很多养殖户鸡雏快来了,温度依旧没有升上来,手忙脚乱。特别在冬季,有时候天气突变,温度升不起来,对雏鸡影响很大。可以将温度升至36℃左右提前预温,持续2小时再降低。同时散热片可以使用消毒后的饲料袋或薄板,最好鸡舍消毒前放入,必须遮挡。不能让暖气直吹到鸡笼中的雏鸡,否则会造成局部温度过高现象。

 

提前预温的作用有以下几方面:

(1)测试温控设备是否能够正常运转。

(2)供暖设施是否够用,温度分布是否均匀。

(3)对舍内硬件设备加温,主要是地面,笼具,水线、墙壁等。

(4)保证小鸡在进入鸡舍内能够达到理想的温度。

 

6、准备好一周内所用物品

 

如进鸡时需要用到的报纸或牛皮纸、葡萄糖、开口药、记录表、饲料、电子称重器(分度1g)等。

 

7、调节喂料挡板

 

各个生产厂家生产的育雏笼是有所差别的,喂料挡板的设置有手摇式也有单个调节的。针对不同设备调节好喂料挡板,要求既能让雏鸡伸头出来,又不能钻出笼子。起初雏鸡进入鸡舍时,喂料挡板应设置在鸡的上方,之后在饲养过程中根据鸡的生长随时进行调节。

 

8、水质

 

水是最重要的营养物质,必须随时为鸡群提供优质的饮水。每年至少检测一次水质,利用封闭的水井从地下含水层取水可以获得更好的水质,但是水中通常也会含有较高的可溶性矿物成分,例如钙、钠和镁等,所以水质硬度也是我们检测的指标之一。理想的最佳饮水pH值应为5-7左右,这可以使水的清洁卫生维持良好,有利于增加蛋鸡的采食量和胃肠道上部的健康。低于最佳pH的水质会显著影响肠道健康,并且导致饲料中的营养物质无法完全吸收利用。同时水中大肠杆菌含量也应符合饮用水标准。

 

此外饮水器应该定期检查质量,从水线水源到水线末端进行清洗,雏鸡入舍前完成此项工作。

 

二、 雏鸡入舍

 

1、选雏

 

选择雏鸡时,最好是同一品种、同一厂家,同一场地、同一批次、同一健康水平(抗体水平一致)的雏鸡。

 

2、雏鸡入舍前温、湿度的准备

 

舍内温度达到33-35℃, 湿度60%-65%。雏鸡刚入舍时温度可以稍低一些31-33℃,因为雏鸡在运输车上温度26-29℃左右,湿度70%左右,随后温度慢慢升上去,可以降低应激反应。

 

3、检查舍内光照强度

 

一日龄雏鸡要求光照强度要达到30LUX,可以用光度计进行测试并调节。

 

4、水线的准备

 

水线应经过清洗并消毒,并在饮水中加入电解质多维以补充能量,代替易造成微生物的滋生的糖水饲喂。也可以在笼内放入小型饮水器,水也不要放入太多,否则会导致雏鸡“洗澡”现象的发生。

 

5、抽查纸盒内雏鸡数量

 

抽查10盒雏鸡,检查数量是否正确,一般是102只。

 

6、抽查雏鸡重量、均匀度

 

雏鸡初生重量可以反映出种鸡的大致饲养周龄,雏鸡初生重量一般为种蛋重量的0.65倍。如32周以上的种蛋在60g以上,则雏鸡初生重应为39g以上。另外可以提供2周、5周的体重标准作参考。初生雏鸡均匀度应在85%以上。

 

7、以相同数量安置雏鸡

 

事先将牛皮纸平铺于鸡笼内,将纸盒内的雏鸡,按一定数量放入笼内,要求数量一致。

 

8、及时挑出残次雏鸡

 

雏鸡健康程度决定雏鸡育雏期成活率、健雏率。为了提升成活率与健雏率,应及时挑出眼瞎、腿瘸、嘴畸形、过小、肚脐发炎明显弱鸡等鸡只。

 

9、雏鸡饲料的投喂

 

雏鸡放入鸡笼后,2-3小时左右开始供应优质蛋雏鸡饲
料,可以先将少量饲料洒在紧贴料线的前面,让鸡尽快学会采食。并熟悉采食的位置。

 

 

10、饲养人员轮流值岗

 

育雏前三天非常重要,要求饲养人员轮流值岗,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或报告主管人员。要重视健雏率,不为了成活率而饲养弱雏、残雏等。

 

三、育雏期时几个关键问题

 

1、温度

 

高温育雏有利于雏鸡的成活率,但影响体重增长,每增加1℃,生长速度将降低0.3%,饲料转化率可减少0.7%左右。所以前3周体重增长与温度呈负相关,温度相对越高,生长速度相对减慢,但是绝不是温度越低越好。

 

育雏第一周如果温度超过37℃ 3个小时以上,将影响雏鸡终生的生长发育。育雏第3天后应将温度逐渐降到33℃,以防止雏鸡糊肛。在温度下降时也应循序渐进的方式,若骤然下降超过3℃以上,极易引起早期IB(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感染,导致鸡群在产蛋期无高峰、假母鸡、蛋壳质量较差等问题。

 

雏鸡的体温在5日龄后才能达到正常鸡的体温,肛门温度若低于40度,则表明雏鸡受寒,高于41度,则鸡会张口呼吸。特别注意暖气片要遮挡,否则会使临近的鸡受热过多。

 

2、湿度

 

鸡对环境湿度的变化不太敏感,但严重时也可能造成重大损失。湿度过低时雏鸡羽毛生长不良、出现啄癖、糊肛。影响卵黄吸收、导致呼吸道疾病的出现,还会引发球虫苗免疫失败。相对湿度在40%以下时,呼吸道黏膜水分减少,导致皮肤干裂,脚趾干瘪,从而减弱皮肤和呼吸道粘膜对微生物的防御能力,粉尘带菌量增多,呼吸道发病率升高。

 

相对较高的湿度可以防止雏鸡脱水,利于卵黄吸收和生长、降低粉尘对鸡呼吸系统及粘膜的刺激、调节温度、促进羽毛的生长及换羽。不过一味追求过高的相对湿度也不可行。相对湿度在60%-75%,持续18-36h就可形成侵袭性的球虫卵囊。湿度高于75%,鸡舍内的病原微生物则会大量增殖,诱发呼吸道病、球虫病和腿病的发生,尤其是地面平养鸡舍应更加注意。

 

此外还需注意的是相对湿度的均匀性。湿度与温度一样一栋鸡舍局部地区湿度可能有所差异,保持湿度均匀性一样也很重要。若相对湿度突然从65%降到45%也会引发呼吸道的发生,但这一点大家往往容易忽略。

 

3、密度

 

由于规模养殖场多采用笼养,密度易控,一般60只左右/平方米。

 

4、通风换气

 

现代规模化养鸡,科学地通风换气,可以使鸡群更加舒服地生活,促进生长发育,发挥其遗传潜力。好的通风可提供充足氧气,减少鸡舍多余水汽、排除有害气体,去除粉尘颗粒,保持合适温度,另外还可以稀释悬浮的病原微生物。通常育雏期使用最小换气量即可。

 

在鸡舍温度为18-25℃,湿度40-60%。计算风扇通风量的常用规则一般是4m3的空气运动/每千克鸡体重每小时。温度高时增加换气量,反之亦然。

 

5、光照管理

 

育雏前三天,一般要求光照强度达到30-50lux。要求灯泡布局合理,防止出现由于灯泡间距过大或者灯泡烧坏造成的黑暗区域,应及时调整。合理的灯泡安装位置可以缩小鸡舍明亮与黑暗的区域,建议采取“一高一低”式分布。在两个光源的中间,底层笼的料槽测定最小的光照强度。同时应经常擦拭灯泡,保持灯泡洁净,防止光照强度的损失。使用白色的反光罩可以增加光照强度。

 

对于密闭式鸡舍在风机和进风口应设置遮光设备,防止室外光进入鸡舍,无法控制光照的鸡舍,应采用密闭式鸡舍光照程序。

 

海兰褐密闭式鸡舍光照程序:

 

间歇式光照程序对于雏鸡是有利的,如若在0-7日龄未采用间歇式光照程序的鸡舍,也可以采取以下光照程序:

 

(根据海兰褐商品代蛋鸡饲养管理手册2018版整理)

 

总之蛋鸡光照控制原则:育雏、育成期不能增加光照时间,产蛋期不能缩短光照时间。

 

6、饮水管理

 

雏鸡放入已铺好的牛皮纸垫上以后,先饮水,即“开饮”,可加入电解多维,头一周条件允许情况下最好使用温开水,也可直接使用温水。应确认乳头式饮水器能够每只乳头每分钟的出水量为60毫升,使雏鸡容易饮水。同时调节水线高度,一般来说保持乳头高度与雏鸡头部持平状态。雏鸡入舍后0-3天,调节乳头饮水系统,使乳头上悬挂一点水滴以帮助雏鸡寻找到饮水。

 

雏鸡入舍后第3-5天在饮水中加入富农+排疫肽,切断(降低)从母体上传播下来的病毒垂直传播。一般来说,健康蛋鸡饮水量为采食量的1 .5-2 .0倍,这个比例随周围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鸡舍中安装水表有利于观察鸡群饮水量的变化,记录每日鸡群的饮水量,饮水量的减少常常是鸡群严重问题的第一信号,从而为鸡群管理提供参考依据。饮水过滤器应经常检查,并去除杂质,防止堵塞。加药器应及时检查,保证正常使用。

 

7、饲喂管理

 

“开饮”2-3小时后,即可使用雏鸡料饲喂。一般采用“少喂勤添”方式,不要一次放入过多饲料,容易造成饲料浪费。运用“摸嗉囊”法评估鸡群采食、饮水状况。

 

7-10天做新城疫+传支疫苗时,移除鸡笼内垫纸,免疫后分群饲养,将鸡转入不同层的鸡笼,保证足够大的空间。

 

8、断喙管理

 

断喙的目的在于可以减少饲料的浪费并且避免鸡群的相互打斗所造成的损失。红外线断喙可提供有效的、均一的断喙,商品代蛋鸡一般都可以在孵化厅进行红外线断喙或在7-10天进行断喙。鸡喙会一直完整存在到21-28天,之后处理过的部分才会脱落。

 

断喙对雏鸡是极大的应激,0-7日龄断喙可将饲料放在垫纸上,任鸡自由采食。若7日龄进行断喙,饮水和饲料中应在断喙前后3-5天加入多维与维生素K3,切忌不要为了止血而过度烧烙而造成肉芽组织增生,影响终生采食与生长发育,进而影响蛋鸡生产性能。故一般要求熟练的工人操作,尽可能一次成功,料槽中加满饲料,对于弱雏可先不断喙,身体恢复后再断喙。如果断喙效果不理想,或喙两边出现喙尖,可以在6周龄修喙避免影响鸡的发育。

 

9、体重控制

 

后备母鸡的质量是影响蛋鸡产蛋性能的决定性因素,其体型发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产蛋期生产性能的发挥。

 

雏鸡在3周以后可于每周末进行称重,采用五点式取样法,每笼内所有鸡只全部称完,计算平均体重并标记鸡笼,每次称重时称取相同笼位的鸡只。

 

0-5周是雏鸡各系统的重要时期,各组织器官从功能不健全到逐渐发育,雏鸡免疫系统也逐渐发育,但仍不能达到完全成熟的状态。有研究表明:第一周的体重同比增加1克,到第六周末体重可增加5.6克左右。1周末体重要达到出生重2倍,5周末体重要达到出生重10倍。如初生重38g的雏鸡,在1周末的体重达到76g,5周末的体重要达到380g以上。所以第一周精心饲养非常关键。

 

 

5周龄体重与内脏器官(心、肝、脾、胃、肾、法氏囊和骨髓等 )、胫骨长度发育同步,失重则意味着一些重要组织(内脏器官)无法恢复的发育不良,与开产日龄、产蛋率、高峰期维持时间和蛋壳质量成正相关,与死淘率成负相关。5周龄体重体重应达到380-400g,达标则可继承产蛋数量遗传性能的82%,产蛋持久性能的90%,故以前有“5周定终生”之说。大量试验证明:体重达400g以上的雏鸡比以下的雏鸡生产性能提高15-20%。有个别养殖场为了让鸡体重尽快达标而使用肉雏鸡饲料,结果适得其反,不能用肉鸡料代替蛋雏鸡饲料。

 

为了让雏鸡生长发育更好,必须给鸡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尽量消除一切应激因素,对于不可避免的应激反应(如防疫)。可加入增强免疫力产品如“苗佐”与疫苗一起使用,不但可以快速提高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水平,缩短免疫空白期,延长高抗体水平维持时间,缓解免疫抑制现象,还可以大大降低雏鸡的应激反应。

 

从4-8周开始,每天中午空槽,以此促进嗉囊发育,前期空槽时间可稍短一些,每天1小时左右,以后空槽时间应逐渐增加,在12 周时每天空槽2-3小时,促进鸡快速采食。

 

 

6-12周是长骨骼、肌肉快速发展期,尽可能利用高营养料使体重达标。为了促进饲料的消化吸收,饲料中加入“梅长苏”是很好的选择,通过酶与益生菌协同作用,可以将饲料的消化吸收更加完全,促进骨骼与肌肉的生长发育,在生长的前8周雏鸡完成体型发育的75-85% ,体重的27%。8周末,胫长83cm相当重要,标志着是否达到体型发育的要求8周前着重于骨骼的发育,蛋鸡视胫长是否达到83cm是育雏育成的分水岭,若没有达到则延长育雏时间(10-12周或更长)。虽然海兰公司已不把胫长作为重要的生理指标,但仍然是判定育雏是否合格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9-12周体型结构一致的调控,保证肌肉与骨骼发育是培育的重点。10周左右骨骼发育极为迅速, 10周达成年骨架的82%,体重完成48%,12周达成年骨架的95%,体重完成56%。

 

早期育雏期一般定为0-6周,但笔者更倾向于定在0-8周或更长更为合适,海兰公司推荐育雏期12周。6-8周体重达标很重要。只有体重、胫长、均匀度均达标才能说明育雏期做的比较成功。不达到标准则继续使用育雏期饲料,但不能超过12周。

 

10、 均匀度控制

 

均匀度是指鸡群整体、个体生长发育的整齐度,它包括体重、体型、性成熟等。鸡群的均匀度是蛋鸡育雏、育成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影响蛋鸡生产性能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一旦均匀度控制不好,将影响鸡一生的生产性能的发挥。在入舍后首次防疫的同时,将明显体重小的鸡只要挑出单独饲养,加入多维。根据称重的重量计算出鸡群的均匀度。要求均匀度达到85%以上为好。

 

均匀度与开产日龄、产蛋高峰维持时间、全期产蛋量、全程死淘率有关。当鸡群均匀度86-90% ,高峰维持期6个月以上,鸡群均匀度90%以上 ,高峰维持期可达8个月以上,完成150日龄产蛋率到90%,向饲养日达到100周龄,产蛋数达到500枚的目标迈进,虽然目前还有些困难,但随着育种的进步,不远的将来将会实现。

 

11、羽毛发育

 

6周龄雏鸡绒羽已逐步退换完成, 37-42天开始更换第一根主翼羽,以后每周换一根,随后14天长齐,全部长齐后则产蛋了,每早换完一天预示着早开产一天,即多产近一枚鸡蛋。42天+7天*10根+14天=126天。

 

12、育雏期疾病防控

 

为了保障鸡群健康,为雏鸡提供良好的环境外,我们还要加强对疾病的防控。

 

由于雏鸡常携带母源垂直传播下来的疾病如沙门氏菌(白痢)及原发性免疫抑制性疾病如网状内皮增生症、鸡传染性贫血等。所以0-7日龄要用药来降低雏鸡病原载量。

 

7-10日龄防疫。

 

21日龄后,可加入保健药物,增强肠道对饲料的消化吸收,在保障肠道健康的状况下,生长速度更快。

 

50-55日龄后,需用药清理体内病毒,降低体内病毒载量,防控病毒性疾病的发生。

 

70日龄后,饲料或饮水中加入维生素A、D3及多维,促进骨骼健康发育。

 

四、 育成期管理

 

蛋鸡育成期目标是培育适当的开产日龄、性成熟与体成熟一致的健康鸡群。

 

育雏期饲养管理较好的鸡群,生长发育较为迅速,努力使鸡在12周时体重达到最大化,达到或超出标准即1050g以上。13周末体重达1150g,体重也并非越大越好,产蛋量相同的母鸡,体重每多250g,每年约多耗料3 kg,还存在死淘高的隐患。13-14周骨骼大小已发育接近完成,故在13周后抓均匀度则无多大意义。

 

15-18周生殖系统(输卵管、卵巢、性腺)开始逐渐发育,鸡冠开始长大,脸面红润,羽毛光滑,羽翼丰满,肢体挺阔。每周增重70-90g ,以脂肪沉积为主, 18周末体重达1500g。

 

15-16周增加光照强度至20-25lux与产蛋鸡舍的光照强度相匹配,16周龄前转群可以使鸡尽快熟悉产蛋舍环境、并适应产蛋舍生活。之后逐步延长光照时间至30周龄达16小时。

 

由于鸡右侧输卵管退化,仅左侧具正常生殖功能,16周左侧开始发育,输卵管由6英寸—14—16英寸,性激素上到原来10倍以上, 开产前2-4周是产蛋母鸡生命中重要时期,此时母鸡肝脏重量倍增,输卵管发育。

 

鸡群17周龄的体重达到目标体重(1.35-1.40千克)开始进行光照刺激,如果群体的体重未达标或均匀度差推迟光照刺激。

 

五、育成期疾病控制

 

育成期鸡群的免疫器官逐渐完成,免疫力较育雏期有较大幅度提高,但疫苗的免疫仍不可忽视,加入“苗佐”降低鸡群的免疫抑制,增强机体免疫力仍然是理想的选择。如传染性喉气管炎在使用疫苗时,应激反应较大,用苗佐与喉气管炎疫苗一起使用可明显降低其应激反应,很少出现瞎眼、流泪现象,且细胞免疫力增强。

 

16周龄转群时,应激反应较大,转群前后的料中或饮水中加入多维,或直接使用“苗佐”增强免疫力,降低应激反应。

 

开产前进行一次体内病原的清理,清理体内残存的病毒,为产蛋期的平稳过渡打下坚实基础。

 

育雏及育成期是蛋鸡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时期,要摒弃过去那种“育成期用相对营养较低”的饲料看法,万丈高楼从地起,基础没有打好,想在产蛋期有良好的表现是达不到的,育雏育成期所造成的失误在产蛋期是弥补不了的,所以重点在于育雏育成期的培养,只有健康达标的后备鸡群才能让蛋鸡的生产性能发挥到极致,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文章收集:张禹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