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在走访客户的过程中,咱们养殖户朋友提到最多的就是大肠杆菌,在这个养殖过程当中因为大肠杆菌诱发的疾病随时都会发生,例如在育雏期会引起沙门氏菌病变造成肠道白痢增多,造成鸡群发育不良死亡率上升。育成鸡大肠杆菌引发肠炎,呼吸道疾病、气囊炎等,同样也会造成鸡群死亡率上升。
虽然未开产在以前部分养殖户会选择用西药快速治疗,但是西药治标不治本甚至是损伤输卵管和卵巢,并且大肠杆菌的发病最终结果还是会影响产蛋率、降低我们养殖户的收益!而产蛋期大肠杆菌对蛋鸡的影响会更直观,大肠杆菌所引发的疾病会最直接的影响产蛋率出现隔窝蛋现象甚至是无产蛋高峰。
那么,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致使大肠杆菌成为鸡群的终身病症,而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大肠杆菌类疾病久治不愈呢?今天通过一篇文章咱们分析一下大肠杆菌的根本所在。
要点1:大肠杆菌对育雏期影响
育雏期0—35日龄,初生雏鸡在这个阶段,最容易出现大肠杆菌感染,脐炎从而影响雏鸡消化系统,影响鸡群整齐度。
临床症状:
饲养过程中主要可见患病的雏鸡精神状态不佳,仅能采食少量饲料或者停止采食,明显可见患鸡的腹部变大,脐孔及其周围的皮肤呈现红色并且有水肿的情况出现。
解剖症状:
病理剖检眼观心包炎,内有渗出物与心肌粘连,主要在十二指肠、盲肠、肠系膜和肝脏等部位产生大肠杆菌肉芽肿。
要点2:大肠杆菌对育成期影响
育成鸡35—140日龄,期间的鸡发生原发性感染大肠杆菌病比较常见,大多患鸡都是因为出现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而导致的发病。
临床症状:
日常的饲养管理不当而引发慢性呼吸道疾病,出现张嘴呼吸及慢呼现象,必然是大肠杆菌病引起的。 临床中可见患病鸡出现稀便,气囊有明显浑浊。
要点3:大肠杆菌对产蛋期影响
产蛋期140日龄后,这个阶段的鸡群发生大肠杆菌病,根据实际调查发现多是因为饲养管理过于粗放或环境污染比较严重而引发,或者是处于潮湿多雨闷热的季节而出现,这种发病大多都是以原发性的感染为主要。生产中主要见患鸡的产蛋量下降,没有明显的产蛋高峰,造成鸡群的死淘率明显上升。
▲ 鸡单侧脸部出现肿胀,眼睑处有明显分泌物。
临床症状:
病鸡主要表现为采食量减少,精神沉郁,闭目发呆,缩颈,羽毛松乱,喜蹲于笼内,肛门突出外翻,拉黄白色或黄绿色粘稠稀便,部分病鸡有轻微呼吸道症状。
解剖症状:
病死鸡腹腔腹水呈黄绿色,并伴有纤维素样物流出,心包炎,肝脏肿大、质脆,表面覆盖一层黄白色纤维性渗出物,气囊壁浑浊、增厚,附有片状黄白色干酪样物,有的卵泡破碎,粘附在肠管浆膜面,有鸭卵样大小不等的球状物,质地硬,有的卵黄凝固,在输卵管内形成栓塞。肠系膜上附有大量黄色干酪样渗出物,肠粘膜有出血点或呈弥漫性出血性炎症变化。
疾病传播特点:
鸡大肠杆菌病发病急,病鸡和带菌鸡是主要传染源,可通过鸡的消化道、呼吸道和种蛋传播。主要传播方式包括继发和混合感染、垂直传染,以及接触性传染。
垂直传染即蛋壳受到病鸡或是带菌鸡粪便的污染,大肠杆菌经由蛋壳进入蛋内,导致种蛋孵化出死胚或是孵化出带病的雏鸡。接触性传染即鸡的食物、生活环境,以及空气受到大肠杆菌污染后经由鸡的消化道和呼吸道进行传染,导致气囊炎,然后引发全身性感染,出现败血症、心包炎等。
发病诱因:
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病诱因包括传染性诱因和非传染性诱因。传染性诱因主要是指传染性支气管炎、慢性呼吸道疾病、沙门氏菌病等。
非传染性诱因主要是指环境因素,如饲养管理不当、环境恶劣等,都可能导致鸡群感染大肠杆菌病。此外,在交配或是人工授精的时候消毒工作未做好,也容易令鸡只感染大肠杆菌病。
综合防治:
在育雏、育成期间,应保持稳定的温度、湿度,防止贼风,保证空气新鲜,防止有害气体污染,控制饲养密度,防止过度拥挤,减少应激,及时清理粪便,搞好环境卫生,保持所有用具清洁卫生,舍内外及用具定期消毒。在育成鸡饲养阶段,除上述外,应注意转群、开产的应激,种鸡注意人工授精的应激及授精用具的卫生消毒。
管理探讨:
1、产蛋鸡舍适宜的温度为13℃~23℃,湿度65%左右,保持良好的通风,及时清理鸡粪,防止氨气浓度升高,造成鸡呼吸道黏膜损伤;夏季天气炎热应采用湿帘降温,定期对鸡群、鸡舍内外道路及用具等消毒。
2、在日常饲养过程中,日粮水平的高低以及不同营养成分之间的平衡与否,都是引发大肠杆菌感染的重要因素,营养不足,鸡群的抵抗力便会下降。此外,如果鸡群饮用了受污染的水源,鸡群感染大肠杆菌的患病率更高,症状更明显。蛋鸡要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
(文章推荐:汪东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