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腺胃炎是一种以家禽生长不良、消瘦、整齐度差等外观症状及腺胃肿大,或腺胃乳头扁平甚至消失,腺胃粘膜溃疡、脱落等为主要特征的疫病,给养殖业造成严重的威胁。
养鸡朋友对腺肌胃炎并不陌生,也对腺肌胃炎深恶痛绝。因为腺肌胃炎影响鸡吃采食量,造成饲料浪费,提高料比,严重的给鸡机造成免疫抑制,后期鸡不好养,是各种毛病的源头。
该病发病早,易反复,前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后期因内脏多个器官衰竭而死亡。耐过鸡呈现严重的生长抑制,出现大量‘僵鸡’,采食量低下,鸡群大小不均匀,饲料便等。
大量调查表明,该病已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发生是一种传染性疫病,主要发生于商品肉用仔鸡,蛋鸡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病,疫病的发生与鸡群的生长速度密切相关,生长迅速的重型肉鸡发病较多。日龄和发病的严重程度也密切相关,日龄愈小,感染率愈高。1日龄时受感染的鸡,发病率较高,3日龄时即可见生长受抑制,时间持续1月以上。1-3周龄内可见典型的黄色至橙咖啡色伴有粘液的粪便,3周后可见胫骨和肋骨畸形。7日龄时受感染的鸡,发病率则相对下降,虽然也出现全身症状和腹泻,但不发生骨骼异常。14日龄以上的鸡感染则很少发病。
一 、病因分析:
在临床上,腺肌胃炎病理剖检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腺胃肿胀,另外一种是腺胃不肿胀。腺胃肿胀,腺胃璧增厚的情况,这种情况一般是病毒感染造成的。腺胃不肿,剖剪开后腺胃跟布袋口一样,软塌塌的,腺胃乳头分泌的粘液比较多,有的鸡群,嘴里会吐水。这种情况主要考虑霉菌毒素所致或者是用药过多造成的。该病主要侵害1天-60天龄鸡。18天龄胚蛋和1日龄雏鸡已可多见腺肌胃炎。家禽天龄越小对该病越敏感,危害也越严重。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主要发生在温暖、潮湿的季节。饲养环境差、通风不良鸡舍更易诱发发生该病。该病一般不引起死亡或仅引起极少量死亡,主要导致残次鸡增多而被淘汰处理,但该病可引发免疫抑制,导致其他病原(如E.Coli、MG)大量继发而造成大量死亡。
1、传染性因素:
(1)传染性支气管炎、眼型鸡痘、传染性喉气管炎、各种细菌、维生素A缺乏或通风不良引都会导致发病;
(2)一些垂直传播的未知病原或被特殊病原污染了的马立克氏病疫苗,可能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如鸡网状内皮增生症(REV)、鸡贫血因子(CAV)等;
(3)上皮细胞的腺病毒包涵体、呼肠孤病毒感染也是发病因素之一;
(4)厌氧菌,如梭状芽孢杆菌、蜡样芽胞杆菌等有时也是溃疡性肠炎和坏死性肝炎的继发感染因素。
2、非传染性因素
(1)饲养管理:饲养密度过大,雏鸡早期育雏不良,雏鸡运输时间长,脱水等是此病发生的诱因。
(2)营养因素:饲料营养不良、硫酸铜过量、日粮的氨基酸不平衡、日粮中的生物胺、低纤维素日粮、肌胃糜烂素、真菌毒素、霉菌毒素等诱发腺胃炎。
生物胺是氨基酸分解代谢中脱羧化作用的产物,对动物有毒性作用。动物副产品粉变质可产生大量的生物胺。日粮原料如劣质鱼粉、玉米酒糟蛋白;变质的饼粕、脂肪、肉粉和 肉骨粉等,往往由于蛋白质的微生物发酵而含有高水平的生物胺类(如酪胺、组胺、腐胺、尸胺、精胺、亚精胺、苯乙胺、色胺等),其中最重要且毒性最大的是组胺和酪胺。组胺是家禽饲料中的微生物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对组氨酸进行脱羧化而产生的。鸡发生组胺中毒会导致生长缓慢、羽毛生长不良以及腺胃肿大。
鸡的组胺中毒一般都与采食含高水平组氨酸的鱼粉有关,日粮含0.4%~0.5%的组胺就可造成永久性的生长迟滞并产生其它有害作用。然而,摄入较低水平的生物胺的后果有可能在日粮中其它因子的作用下而增强。在禽类中,生物胺可以降低饲料转化率和诱导腺胃体积。有资料表明饲料中 0.2%组胺或各 0.1%的组胺和腐胺可以使腺、肌胃连接处直径增大 14%~16%;使腺胃重量相对增大21%~36%;提高肌胃糜烂和腺胃溃疡的发病率,使腺胃乳头的高度降低 9~18%。
肌胃糜烂素是鱼粉加热过度致使其中酪蛋自和组氨酸发生相互作用而产生,它可使鸡的肌胃发生糜烂和溃疡。腺胃腺泡中的细胞会分泌盐酸和胃蛋白酶原,腺胃腺体的任何病变都会干扰胃蛋白酶的分泌从而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和利用,结果造成鸡的生产性能和饲料利用率低下的后果。这还能解释为什么患有腺胃炎疾病的鸡会在粪中排出未经消化的饲料。 另外,如果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同时存在时,就会对腺胃或肌胃产生更强的致病性。
由于硫酸铜价格低廉,因而常在饲料中添加500 -1000g/T作为生长促进剂或抑真菌剂。孟玉学等发现,当发现饲料受到严重的霉菌污染时,硫酸铜添加浓度可提高到1 kg/T,而高浓度的硫酸铜对家禽胃肠黏膜可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导致食道下部和嗉囊有凝固性坏死,引起中毒,胃黏膜呈淡绿色并有出血点,严重导致肌胃糜烂,肝、肾也有明显的变形坏死。
霉菌毒素性腺肌胃炎是以霉菌毒素为原发因素或最主要诱发因素引起的霉菌毒素中毒的一个代表性病变,除腺肌胃炎外还有其他病理变化。霉菌其实是无所不在,作为真菌,可以通过高温、消毒药将其彻底杀灭,但霉菌繁殖所产生代谢产物霉菌毒素,性质却相当稳定,不仅耐酸、耐碱、耐高温,而且毒性大,不同霉菌毒素有协同作用(叠加效应),因此,单一毒素不超标也可能让家禽致病。不同原料、不同地区饲料原料所产霉菌毒素不一样。当前国内饲料和原料中影响家禽生产的霉菌毒素主要为呕吐毒素、伏马毒素、玉米赤霉烯酮、黄曲霉菌和T-2毒素,其中呕吐毒素和T-2毒素是引发家禽腺肌胃炎最主要的元凶。
霉菌毒素性腺肌胃炎已在全国各地广泛发生。2009年前该病主要以散发为主,2011年后该病呈爆发性增长,是当前严重危害家禽(尤其肉用家禽)健康生产一个不可忽视的疾病。该病可发生于不品种、不同日龄、不同性别家禽,包括:鸡、鸭、鹅、鸽、鹌鹑、鸵鸟等家禽。家禽中,以鸡最为敏感,鸭鹅次之。鸡以白羽快大型肉鸡(如AA鸡、817)最为严重,蛋(种)雏鸡及其他优质肉鸡(黄羽、麻羽、黑羽)其次。沿海地区(如辽宁、广东、山东、河南、福建、江苏、浙江等)发病严重,其他地区次之。该病发病率可达20-90%。
各种毒素的腐蚀性引起的口腔溃疡,嗉囊的炎症以及病情后期的假膜,溃疡性以及增生腺胃炎,腺胃与肌胃交界处形成溃疡,肌胃角质膜易剥离,角质膜增厚以及角质膜下形成出血溃疡,肠道脆性增大,肠膜脱落、坏死,强腐蚀性引起整个消化系统发生炎症,影响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使饲料报酬不合理,还可导致肝脏多灶性肝细胞坏死,肝细胞增生以及发病前期由于充血而呈暗红色,后期由于脂肪聚集呈黄色。
在霉菌毒素等毒素的影响下,机体细胞受损,机能降低甚至引发疾病。免疫细胞的机能降低,会引起T淋巴系统B淋巴系统的功能降低,导致免疫失败。而同属于免疫系统的吞噬细胞的机能降低,会引起机体清理系统能力降低!接种疫苗后,在身体里扩繁的疫苗弱毒,不能够及时有效吞噬消化,蓄积引发严重的疫苗毒病变。这就导致接种什么疫苗,随后几天就得什么病的基本原理。部分机体排毒,外界蓄积到一定程度,引发滞后发病。这是霉菌导致免疫抑制后,诱发腺胃炎肌胃炎的主要原因。
二、临床症状
患鸡发病初期,精神沉郁,畏寒,呆立,采食量下降或不升,增重慢,拉饲料便,饲料报酬差,患鸡逐渐消瘦,弱小,冠小、苍白,脚苍白,软脚,鸡群均匀度差,残次鸡多而被淘汰处理。产蛋鸡拉稀,拉饲料粪,产蛋下降或不升,产“雀斑”、“血斑”蛋,眼睛凹陷,眼结膜炎。
三、腺肌胃炎的综合防控
选择优质鸡雏和饲料,在饲养过程中避免高温高湿,加强通风换气,定期清理水线,不定期控料。
(文章推荐: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