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大幅减少的原因与行业中的企业结构有着很大的关系。中国目前有2600万个养猪场户,其中99%是年出栏500头以下的中小场户。
农业部数据显示,中国目前仍有约1/3左右出栏生猪来自年出栏50头以下的散养户,年出栏500头以上的专业户、规模猪场比例约38%,万头以上规模猪场出栏量占比不到2%。
牧原股份是中国最大的养猪公司之一,2019年销售生猪1025万头,仅占全国总出栏量的1.88%,由此可见,整个行业极其分散。
对比海外,IFIP-Institutduporc数据显示,2017年法国年出栏量在500头以下的猪场数量的占比约6%;
USDA数据显示,2012年美国这一占比约3%,而中国在2017年为99.43%。以小公司为主导的行业结构,短期来看,即使大公司有扩张的计划,对行业的影响也十分有限。
以小散户为主导带来的问题是产量极不稳定。一般养殖的小散户都是追涨杀跌,当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产量将会急剧下跌,造成价格的大幅波动。
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重大事件的影响以及国家畜牧环保政策的不断出台,散养户逐渐退出了市场竞争。
从集中度来看,2007-2017年,国内年出栏量50头以下的养殖场占比从97.27%下降至94.63%;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发展迅速,养殖场数量从2007年的12.46万增加到2017年的21.55万,行业集中度在不断提升。
集中度越高,行业的供应相对而言就更可控,但行业的集中度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2019年,全国猪肉产量4255万吨,而销量约在5500万吨左右,有着近1300万吨的供需缺口。而且,能繁母猪存栏的数据也令人堪忧。
2018年,国内能繁母猪存栏2973万头,同比下降13.25%;2019年年底2045万头,同比下降31.21%(农业农村部),意味着未来国内生猪行业将会出现更大的产能供需缺口。
为了弥补供需的缺口,国家采取了多项扶持政策。
2019年,农业农村部联合多部门下发了生猪养殖的17条政策鼓励生猪的养殖,为了响应这个政策的号召,迄今已有24个省份陆续出台了生猪养殖的支持政策。
各大公司也纷纷扩大产能。2019年,温氏股份猪出栏量1800万头,预计2020年将超过2500万头;牧原股份对外销售生猪1025万头,2020年计划出栏生猪1750万头至2000万头;正邦科技生猪出栏量578万头,2020年预计为900万-1100万头。
不仅仅现有企业正在提高产能,猪肉的高价还吸引了很多新的力量加入。2020年7月,万科宣布跨界养猪,此前京东、阿里、网易也入局养猪,另外还有房地产公司、园林绿化公司、化工公司、医药公司等企业也纷纷跨界养猪。
与此同时,国家加大了猪肉进口的力度以维持供需平衡。从全球来看,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猪肉进口国,2018年,世界猪肉贸易量为845万吨,中国进口量占18.5%。
2008-2015年,中国每年进口数量不超过150万吨,2016年,由于国内猪价高企,进口肉价格优势明显,进口量增加至162万吨,但此后随着猪价的下降,进口量也相继减少。2018年非洲猪瘟的爆发,中国的进口量随之增长,2019年,进口近200万吨,同比增长67%;2020年1-6月,同比增长140%至212万吨,预计全年进口量会在400万吨左右。为了填补供需缺口,猪肉进口的规模和增速在不断增长。
据公开数据整理,2018年,出栏量较大的八家养殖企业生猪合计出栏4845万头,占全国生猪总出栏量的6.98%。2019年,该八家养殖企业生猪合计出栏4500万头,占全国生猪总出栏量的8.27%,集中度虽有所提升,但影响十分有限。
从2020年来看,供需缺口会逐步缩小,但供需失衡的状态仍将持续。因此,猪肉价格大概率会维持高位运行。
说明:以上内容来自网络,仅供学习,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文章推荐: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