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寄生虫病属于慢性消耗性疾病,而且猪感染寄生虫的几率很大,其感染后产生的危害都是隐蔽性的,大家都知道猪群驱虫的重要性,但头疼的是,驱虫后猪群仍不停有蹭痒行为,这是为什么?今天就来分析一下驱虫存在的误区。
▷ 驱虫常见误区
1、不同步驱虫
猪场驱虫时,不是全群同步驱虫,而是分阶段驱虫,甚至只重视育肥猪驱虫而忽视母猪的驱虫。猪场驱虫不全群同步进行,容易导致交叉感染,母猪是猪场寄生虫的最主要带虫者和传播源,往往仔猪和肥猪感染的寄生虫都是从母猪获得的。重视母猪驱虫尤其是母猪产前驱虫能更好地阻断寄生虫由母猪向仔猪的传播。
2、使用时间不足
绝大多数广谱驱虫药往往只对寄生虫成虫有灭杀作用,而对移行阶段的幼虫或虫卵几乎没有效果,而驱虫一次后虽能杀死成虫但幼虫和虫卵经过较短一段时间后又会发育成熟,使猪群处于重复感染的恶性循环当中,如驱虫药使用时间不足,就容易复发。
3、喜欢大剂量驱虫
通常认为大剂量使用比小剂量驱虫效果好。虽然现在驱虫药都是广谱、高效、安全的药物,随意加大剂量驱虫还是会对猪只产生毒性,尤其是怀孕母猪的驱虫,大剂量使用容易导致胚胎毒性,致使胚胎死亡或母猪流产的现象时有发生。
4、见虫后才驱虫
如果到了猪群排出蛔虫或由疥螨等引起皮肤病变时才进行驱虫,说明猪群已经是重度感染寄生虫,母猪繁殖性能和肥猪生长速度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此类猪场忽略了轻中度寄生虫感染的危害,因为此时基本看不到猪群有什么表现,但却已经给猪场带来明显的经济损失。
5、拌料不均匀
内服驱虫药拌料不均匀或不计算猪只的采食量进行驱虫,或体外寄生虫药物喷淋时不全面不彻底,或没有对环境中的寄生虫进行处理,这种现象容易驱虫不彻底,或造成剂量超过或不足,对猪群机体带来损伤。
6、单一药物驱虫
例如伊维菌素对线虫如红色胃圆线虫、兰氏类圆线虫、猪蛔虫、猪毛首线虫、食道口线虫、后圆线虫等,对体外寄生虫(猪疥螨、猪血虱和猪蠕形螨等)的杀灭作用一般,同时对移行阶段幼虫效果极差,另外对绦虫、吸虫、原生动物则无效。因此要用体内体外的复合用药方案如采用鑫安内外一体驱虫法。
7、忽视体外虫
常常只关注体内寄生虫驱虫,忽视体外寄生虫的清除。体外寄生虫(猪疥螨、猪血虱和猪蠕形螨等)引起猪群休息不好,造成皮肤损伤致病菌感染,影响猪的生产性能,因此在驱虫时应同时兼顾,体外寄生虫可选用(双甲脒溶液)。
声明:以上信息来自网络,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删除。
(文章推荐:孙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