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丰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集科研、加工、贸易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农牧公司

猪饲料服务热线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15937190040

联系我们

  • 了解更多详细信息,请致电

    15937190040

学习中心

您的位置:首页 > 学习中心

新玉米的应用与注意事项

发布时间:2025/9/30 16:32:39      点击次数:591

金秋九月,即将进入玉米的收获季节,新玉米逐渐上市。玉米作为主要的饲料能量原料,在饲料中使用比例可达60%左右,玉米质量好坏直接决定着饲料品质。如果新玉米使用不当,可能会造成较大的养殖风险。

我将系统分析新玉米和陈玉米的优缺点,并针对新玉米的使用提出科学的使用建议,供您参考。


一、新玉米存在的问题

新玉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高含水量与营养失衡:新玉米水分含量高(通常15%-30%)。这会导致饲料代谢能降低(水分每增加1%,代谢能约降低37kcal/kg),蛋鸡为了获取足够能量会增加采食量,但营养浓度低反而可能导致产蛋率下降和料蛋比升高。高水分也易使饲料发霉变质。

2. 抗性淀粉导致消化问题:新玉米含有较高抗性淀粉(可达淀粉总量的10%左右)。这类淀粉难以被蛋鸡小肠消化,进入大肠后易引发肠道菌群紊乱,导致腹泻、过料(粪便中含未消化的饲料),并使饲料转化率降低。

3. 易发霉变质风险:新玉米在采收前后都可能受到霉菌污染。高水分和机械损伤粒(不完善粒)更易在储存过程中发霉,产生的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会损害蛋鸡免疫力、肝脏功能和生产性能。

4. 使用不当引发生产性能下降:直接或过快换用新玉米,易导致蛋鸡出现产蛋率下降、蛋壳质量变差(颜色变浅、破壳蛋增多)、生长缓慢等问题。

二、抗性淀粉及分析

抗性淀粉有RS1—RS5五种类型,新玉米中主要为RS2型,RS2淀粉颗粒本身具有致密的结晶结构(主要是B型或C型结晶),天然抗酶。

抗性淀粉分析:

1、结晶区的致密排列(核心原因)

 · 淀粉分子(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在淀粉颗粒内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高度有序地排列形成结晶区。

 · 在新玉米中,这种结晶结构非常 “坚硬”和“致密” (主要是B型或C型结晶)。这种紧密的结构,使得消化酶(如淀粉酶)很难接触到内部的淀粉分子链,从而无法将其分解为葡萄糖。

2、淀粉颗粒的保护层

· 淀粉颗粒本身有一层半结晶的膜,这层物理屏障进一步阻碍了消化酶的侵入。

3、直链淀粉与脂质的复合物(次要原因)

· 玉米淀粉中含有少量脂质,这些脂质会与直链淀粉分子螺旋结合,形成V型结晶复合物。这种结构同样对酶解有很强的抵抗力。

4、抗性淀粉与表皮纤维的关系

新玉米抗性淀粉与表皮纤维素虽位于不同部位,但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1)物理屏障与保护作用:

· 表皮中的纤维素等物质形成的致密细胞壁结构,其本身也是一种物理屏障(可归类为RS1型抗性淀粉)。它能阻碍淀粉酶接触和消化被其包裹的淀粉颗粒。

· 这种屏障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内部的淀粉颗粒(包括抗性淀粉),使其更难被消化酶全面攻击。

(2)对消化过程的协同阻碍:

· 当玉米被粉碎后,并非所有胚乳细胞都被完全破坏,仍会存在大量被完整细胞壁(纤维素屏障)包裹的淀粉颗粒。这些被“物理包埋”的淀粉(包括快速消化淀粉和抗性淀粉)即使本身不耐酶解,也会因为无法与酶充分接触而难以被消化。

· 抗性淀粉(RS2型)凭借其致密的晶体结构从内部抵抗酶解,而纤维素则从外部提供物理包埋和隔离。两者从不同层面协同作用,共同降低了玉米整体的消化率。

(3)对水分子迁移和淀粉结构的影响

· 玉米籽粒在干燥过程中,内部水分的状态和迁移会影响淀粉的结构。研究发现,新采收玉米籽粒内部结合水、准结合水和自由水的分布呈显著变化。

· 随着干燥的进行,水分子与淀粉结合力增强,淀粉分子的晶体区结构可能变得更加有序,这可能会影响抗性淀粉的形成或稳定性。

· 虽然表皮纤维素本身不是影响内部水分迁移的**因素,但其作为籽粒**外层的保护结构,对水分的散失速率有一定影响,从而可能间接影响内部淀粉的老化和结构重排。

(4)在加工中的不同响应:

· 机械粉碎(如研磨):可以破坏部分纤维素构成的细胞壁屏障,释放出内部的淀粉颗粒,从而减少RS1型抗性淀粉的量,但对RS2型抗性淀粉的晶体结构破坏有限。

· 热处理(如制粒、膨化):高温高压蒸汽能有效破坏淀粉颗粒致密的晶体结构(糊化),从而显著降低RS2型抗性淀粉的含量。同时,高温高压也可能使部分纤维素软化或结构发生变化,但其主要效应仍体现在对淀粉的糊化上。

5、抗性淀粉在玉米籽粒中存在部位

抗性淀粉在玉米籽粒中的分布并不均匀,主要富集在以下部位:

(1)胚乳内部区域(特别是**胚乳):研究表明,玉米突变体(如sbe2b突变体)胚乳中的双相淀粉粒主要分布在籽粒冠部胚乳的内部区域(IE)。这些内部的淀粉颗粒具有致密的晶体结构,直链淀粉含量相对较低,但支链淀粉的长分支侧链比例较高,这种结构可能与抗消化性有关。

(2)特定形态的异形淀粉粒中:高直链玉米的胚乳中富含多种异形淀粉粒(如聚合体、细长形等)。通常,聚合体和细长形淀粉粒比普通的单颗粒淀粉粒具有更高的直链淀粉含量和更强的抗糊化能力,这意味着它们可能含有更多的抗性淀粉。这些异形淀粉粒在胚乳中的分布也有其特异性,例如细长形淀粉粒主要分布于亚糊粉层内侧的胚乳细胞。

三、新玉米对消化道的影响过程

新玉米在肠道容易造成影响的部位及症状

新玉米对蛋鸡消化道的负面影响是循序渐进的,主要集中在下游肠段:

1. 小肠(特别是后段)—— 消化不彻底

· 影响部位: 空肠、回肠。

· 发生机制: 新玉米中的抗性淀粉结构致密,抵抗了胰淀粉酶和肠道刷状缘酶的分解。大量未充分消化的淀粉颗粒和粘稠的食糜会快速通过小肠。

· 可见症状: 粪便中可见未消化的玉米颗粒(过料),饲料转化率降低。由于能量吸收不足,蛋鸡会通过增加采食量来补偿,但往往导致蛋白质等其他营养素摄入过量。

2. 盲肠——异常发酵的核心区域

· 影响部位: 主要是一对盲肠。

· 发生机制: 未被小肠消化的抗性淀粉和养分大量涌入盲肠。这里本是微生物发酵纤维素的地方,突然涌来大量“优质”养分,导致菌群结构急剧变化。一些条件性致病菌(如产气荚膜梭菌)大量增殖,而有益菌受到抑制。

· 可见症状: 发生细菌性肠炎。微生物异常发酵产生大量气体(鼓气)和毒素,破坏肠道内环境平衡和肠道健康。

3. 结肠/直肠——**终表现

· 影响部位: 结肠、泄殖腔。

· 发生机制: 盲肠中异常发酵产生的酸性、刺激性物质和毒素随食糜进入大肠后段,持续刺激肠壁。


· 可见症状: 肠道蠕动加快,肠黏膜充血、水肿,导致 “拉稀”、水样腹泻、粘性粪便(俗称“烂屁股”)。粪便粘稠还会污染蛋品。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新玉米如何影响蛋鸡的整个消化过程,您可以参考下面的流程图:


新玉米饲喂蛋鸡的消化率

由于品种、水分、储存时间等差异,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的数字,但可以提供一个基于经验的参考范围:

新玉米(收获后立即使用): 能量(淀粉)的消化率可能仅在 70% - 80% 左右,甚**更低。

· 陈玉米(储存3个月以上): 能量(淀粉)的消化率通常可以达到 85% - 90% 以上。

核心原因: 这高达15-20个百分点的差异,主要归咎于新玉米中高含量的抗性淀粉(RS2)和较高的水分。抗性淀粉就像“过客”,无法在小肠被消化吸收,直接进入后肠段,不仅没提供能量,还惹出麻烦。

总之:新玉米对蛋鸡消化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肠道后段(盲肠),导致其能量消化率可能比陈玉米低10-15%,并引发一系列肠道健康问题。

四、新玉米的处理方法和使用指南

建议:

1. 绝不突然换料:必须给予**少2-3周的过渡期,逐步增加新玉米比例。

2. 保证后熟期:将新玉米干燥后储存1个月以上再使用是**经济有效的方法。

3. 添加针对性酶制剂:在饲料中添加复合酶制剂(包含淀粉酶、非淀粉多糖酶等),是提高新玉米消化率的有效手段。

4. 关注肠道健康:换料期间,可使用益生菌、益生元或有机酸等产品来维护肠道菌群平衡,预防肠炎。

新玉米处理使用方案:

1. 自然陈化(后熟) - **经济实用的方法

· 原理:新玉米收获后,在适当的储存条件下(通风、干燥),其内部的淀粉会发生缓慢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水分逐渐蒸发、均匀分布,淀粉颗粒的晶体结构也会随着时间变得略微松散,抗性淀粉含量随之缓慢下降。

· 效果:这是一个缓慢但有效的过程。建议储存45—55天后再大量使用,这是养殖场**常用且成本**低的方法。

2. 热处理(糊化) - **彻底有效的方法

· 原理:这是破坏抗性淀粉**有效的方式。通过加热(通常在有水的情况下),淀粉颗粒会吸收水分、膨胀、破裂,致密的结晶结构被彻底破坏,变成无序的、易于被酶攻击的糊化淀粉。

 应用:

  · 制粒/膨化:饲料加工中的制粒过程(高温高压蒸汽)就是一个典型的糊化过程,能显著降低抗性淀粉含量。

· 效果:效果极好。但用于饲料时,成本较高,且新玉米水分高,制粒能耗大。

3. 机械破碎(研磨)

· 原理:通过粉碎机将玉米颗粒破碎,可以物理性地破坏淀粉颗粒的保护层和部分晶体结构,增加消化酶的作用面积。

· 效果:效果一般。细粉碎比粗粉碎效果好,但无法像热处理那样彻底破坏晶体结构。它是辅助手段。

4. 酶解法 - 高科技生物方法

· 原理:直接在饲料中添加复合酶制剂(通常包含淀粉酶、普鲁兰酶、糖化酶等)。这些酶可以协同作用,专门攻击和切断抗性淀粉分子中难以分解的化学键,使其分解成可消化的小分子糖。

· 效果:效果非常好且针对性强。是现代饲料工业中解决抗性淀粉问题的关键技术之一。优点是不需要改变加工工艺,直接添加即可,但会增加饲料成本。

5. 发酵法

· 原理:利用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发酵玉米。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各种酶,这些酶可以分解抗性淀粉。同时,发酵过程还能产生有益菌和有机酸。

· 效果:效果好,既能降解抗性淀粉,还能改善饲料适口性和营养价值,但工艺相对复杂,周期较长。

使用方案(建议)

对于蛋鸡养殖中使用新玉米,推荐采用 如下策略:

1、首要步骤——强制性的陈化储存 

将新玉米干燥**水分14%以下,并储存**少45天,这是基础且必须的一步。

2、核心手段——添加复合酶制剂 

在饲料中额外添加针对性的复合酶制剂(通常包含非淀粉多糖酶和普鲁兰酶、糖化酶、淀粉酶并兼顾表皮纤维素酶),这是弥补新玉米缺陷、提高消化率**直接有效的现代化手段。

3、辅助加工——精细粉碎 

将新玉米进行细粉碎,增大酶作用面积。

4、有条件可采用——制粒加工 

如果饲料厂有条件进行制粒,通过高温糊化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抗性淀粉问题。

5、功能性添加剂辅助作用及效果

益生菌类: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等组合具有一定的效果。

酸化剂:有机酸复合制剂具有一定效果。

菌酶协同制剂:效果较好。

肠道蠕动促进制剂:结晶纤维素肠道蠕动剂有一定的效果。

此外,新玉米的使用一定要补足能量,可利用氨基酸和必要维生素。

通过上述方法的结合,可以有效地分解和利用新玉米中的抗性淀粉,将其从“麻烦”转化为真正的能量来源,从而稳定蛋鸡的生产性能,避免腹泻、过料、料蛋比升高等问题。

文章部分观点来源自网络,只供分享,小编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如涉侵犯您的著作权,请联系我删除,感谢您的支持!

文章推荐:【郭艳荣



上一条:肠炎、肠毒综合症发病原因及防治
下一条:脱霉、防霉与治霉,霉菌药可分三大类,你都用对了吗?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