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科研、加工、贸易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农牧公司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一般情况下,每次争天下的胜利者,比如刘邦杨广李渊赵匡胤,都是此中高手。而做了垫脚石的失败者,水平大多差得远。
朱元璋最大的对手陈友谅与张士诚!这二位的水平有多强?不夸张说,拿着先前历代开国皇帝的光辉事迹比,都是毫不逊色。
他们一个穷渔夫,一个盐贩子,拉队伍打出大家业。陈友谅占着地广土肥的湖广,张士诚拿下富得流油的江南,都是钱粮满仓。更恐怖的是技术装备,比如张士诚的大型铜炮,陈友谅的城墙高巨型舰队,全是全球领先水准,让朱元璋只有眼馋的份儿。后来大明开国,更被打包全收,比如神机营强大的火力和郑和横扫亚非的无敌舰队。
而且这二位土豪不但牛气,招揽人才更大气,认准是人才,给官给钱都豪气,出手就猛砸,陈友谅一次打赏,就是成百上千的地,张士诚除了给地还给园子,全是今天高价景点的苏州园林,当时也是黄金楼盘。
其心腹人才的忠诚度,更是强得可歌可泣。陈友谅的爱将张定边,大明都开国了还是宁死不降,干脆跑到福建当和尚。类似得悲怆感慨的故事,民间至今流传。
而比起这些闪光事迹来说,他们五百年间令后人怀念的,却是爱惜百姓。
在那个抢地盘白热化的年代里,他们和朱元璋一样,各个都似大酬宾回馈客户的热心商家,各种仁政福利极多。甚至后来朱元璋开基建国,一心一意发展建设,对二位老对手的生产经验,更是虚心学习。“洪武盛世”开创中国历史新纪录的农业产量,该有他俩的军功章。
这二位的人气,也因此在民间长期高。陈友谅的墓地在长江大桥下,明清以来拜祭从未间断,至今苏州老百姓每年阴历七月三十要烧的九四香,更是为了纪念张士诚。他们造福百姓的光辉岁月,从未被遗忘。
但这样俩位堪称完美的英雄,为什么还是赢不过朱元璋?
因为这几条成功经验,都是硬实力,朱元璋真正胜出的,却是软实力。
确切说来,就是他做过的三件小事。
那是至正十六年(1356年),羽翼初丰的朱元璋,发动了对集庆(南京)的总攻!
这一战从目标说,是为了捞人生第一桶金,从后果说,朱元璋以此为基地,攒下了争天下的大本钱,本该残酷激烈,谁知开打就意外收获:城外元朝守军陈兆先部招呼了两下,竟立刻送上门:不打了,三万六千弟兄要投降。
这事乍一看,是捞上来一网大鱼。但实际上,捞来的是鲨鱼!
战乱年代最不靠谱的,就是乱兵的忠诚度,有兵有实力的军队,好比有人脉资源的弄潮儿,跳槽就像家常便饭。至于刚收完东家钱,转眼就拆东家店的缺德事,更是天天见,不新鲜。
这残酷考验,弄得朱元璋麾下集体紧张,但朱元璋却十分轻松,直接走进陈兆先营地,迎着三万多人满腹狐疑的目光,大大咧咧吩咐:老子晚上要睡觉,麻利给我找五百人来,带好家伙给我站岗。
于是撤去老护卫的朱元璋,在一群全副武装降兵的站岗放哨下,放轻松的脱衣上床,很快鼾声如雷,睡到第二天早晨太阳晒屁股才起,披衣走出营房,就见眼前刷刷跪了一地,陈兆先带着降兵们满眼热泪,效忠!
此情此景,以史书上的话说:感帝大度,效死力。一支先前定时炸弹般的军队,就这样从此耿耿忠诚,成为取天下的强悍战力。
因为在这个纠结难题面前,朱元璋却深知一件事:陈兆先们过往很能打,很刺头。但他们要的东西很简单:信任。以企业管理的说法:就要归属感!
朱元璋对症下药,就是这么简单:睡觉我都不会防你,咱还不是一家人?
正是这种归属感,后来鄱阳湖决战起了大用:被陈友谅巨型战舰火炮压制的朱元璋,组成敢死队火烧战船,绝地反击扭转战局。担当这九死一生敢死任务的,就是这支部队。当年惊惧过的陈兆先,更毫不犹豫冲锋在前,壮烈殉难于鄱阳湖。这就是归属感的力量!
放在陈友谅和张士诚身上,这力量就真弱。陈友谅连分兵去围个城,都要提防叛变。后来鄱阳湖决战,刚打没几个回合,基层官兵就组团跑路,仗没打完就快成光杆司令了。张士诚最后守苏州,打的悲壮惨烈,但周边的杭州等要地,基本都是没打几下就挂白旗,没几天就把苏州闹成孤城。忠诚良将再多,没归属感也拦不住这事。
当然补充说明下,朱元璋敢睡这觉,是因为他了解陈兆先们。换成元朝名将察罕铁木儿,也就是《倚天屠龙记》里赵敏的老爹,打益都时招降红巾军,也是盔甲不穿保镖不带,过去嘘寒问暖,猴急着要建立归属感,却正中了红巾军的套,悲惨遇刺身亡。宁死不降的红巾军,和求归属的陈兆先,根本不是一回事,学历史,也最怕这样形而上。
老人常说:吃亏是福!年轻人听了,却总一脸不屑:老脑筋。
但朱元璋最后拿到的大福:君临天下。却是结结实实,以一次极度窝心的吃亏换来的。
那是至正十三年(1353年),二十六岁的朱元璋,还是濠州豪强郭子兴的马前卒,事业总算起色,拉了七百多人的队伍。正想干点事业,却不想濠州城各种内斗,包括郭子兴在内五位元帅互相死掐,街头火并了好些场,闹剧内讧来回折腾,好几次差点把自己绕进去。
好比一家公司,好容易升职加点薪,没想到高层内斗白热化,正常运营全瘫,眼看就是要歇的样,不走还等啥?
可想走?造反不是旅馆住店,哪能是说走就走的旅行?五个元帅如狼似虎,哪怕名义上的老丈人郭子兴,也不是个好伺候的主,又是被猜忌得极厉害的时候。想拍屁股走人?要么留下你的命,要么留下你的兵。
是老老实实窝在这里,继续跟这没前途的团队等死?还是赤条条来赤条条去,被抢一样扔下家当,跑别处去从头再来?
朱元璋的回答毫不犹豫:留下兵!
对这件事,后来的史家也是各种赞,说他厚道的有,说他拿得起放得下的更有,基本都是照着歌颂雷锋的路数赞。但真正决定他后来命运的,不止是咬牙吃亏,而是吃过亏后的一件事!
大气交出七百个兵,哄得名义岳父郭子兴心花怒放,也就换得了一个金子般的机会:走之前可以从这七百兵里带点人。于是朱元璋认认真真,选出了二十四位。这件事有多重要?看看他选的人就知道:徐达,汤和,周德兴,郭英……
这不止是他最亲近的童年伙伴,更是有一位算一位,各个军事才能出众的将才,后来横扫南北的顶级军事家。
以犀利的眼光,把一次沉重的吃亏,化腐朽为神奇的变成大浪淘沙的选拔,真正组建自己最核心的成功团队。吃亏是福,不是白白忍受,而是从吃到的亏中,抓住关键的福。
这个大亏的后果,不几个月就立竿见影:离开濠州的朱元璋一路发展,滚雪球般的又有了几万人,然后横扫滁州和州,更在两年后趁郭子兴过世,顺利接管了一切,吃得起亏,就能拿得回来。
而比起吃不得亏的陈友谅张士诚,以后的一次次较量里,仔细看看过程,所谓的争天下史,就是朱元璋的吃亏史,不是今天吃败仗,就是明天吃地方,却是一步一个脚印,该怎么打步步为营,绝不被吃亏干扰。终于似机械流程操作般,彻底吞掉俩大对手。
就这条而言,陈友谅张士诚与朱元璋相比,那更是天壤之别:陈友谅可以为在洪都城吃点亏,就放弃直扑朱元璋老窝的机会,傻乎乎在洪都城下干耗。更是在鄱阳湖上吃点亏,就急火火跑到岸上扎营。甚至就为突围吃点亏,就白白放弃黄金撤退机会。张士诚却更雷,就为小战吃点亏,就放弃夹击朱元璋的机会。这二位一次次吃不起亏,也就最后造就了朱元璋的大便宜。
睡得起觉,吃得起亏,成就了朱元璋并吞四海的伟业。等到洪武元年时,他已一统南北,, , , 缔造大明王朝,风光君临天下,走向人生顶峰。
同样的一把椅子,如果换成陈友谅张士诚坐,又会是怎样?仅看缺了的这三件事,就极有可能是李自成黄巢的翻版,人心思治国,哪怕短暂太平,接下来恐怕继续乱!如果历史可以假设,可以像打游戏一样快进重来,把三位所有的生死对决,倒退重来一遍。无论时间地点如何改变,唯一不会改变的,只能是结果!
靳泽浩
上一条:营销哲学
下一条:曹操的领导力:羊群变狮群! |
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