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科研、加工、贸易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农牧公司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近年来规模化猪场饲养规模越来越大,提高养猪的经济效益是规模化猪场的核心任务。对于规模化猪场来说,控制猪场慢性消耗性疾病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猪的慢性消耗性疾病主要是指那些潜伏期长、病程长、发病率高、病死率低,饲料消耗大而日增重缓慢、甚至停滞或下降、出栏、上市延迟的疾病。猪场常见的慢性消耗性疾病有圆环、喘气、萎鼻、肠炎以及寄生虫病等,本文就常见的猪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特征、机理、危害及其防控进行简要分析,以期引起规模化猪场的重视,对慢性消耗性疾病进行科学防控,减少损失。我们将分为两期内容盘点猪场慢性消耗性疾病分析及防控。
一、猪圆环病毒
病猪圆环病毒2型(PCV2)可引起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皮炎肾病综合征、增生性坏死性肺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仔猪传染性先天性震颤等多种疾病, PCV2感染还可导致猪群产生免疫抑制。研究发现PCV2 不仅可以引起猪的原发感染,更严重的是损害猪只免疫系统,造成其它细菌或病毒病的并发或继发感染。PCV2 主要在机体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抗原递呈细胞中存在和复制,PCV2 在各类抗原递呈细胞中的存在引起机体抗原递呈能力的降低,使得机体的免疫能力受到抑制。在圆环病毒感染后,病毒在巨噬细胞、抗原递呈细胞、上皮细胞等细胞中复制,随后经病毒血症和外周血单核细胞循环,感染周身的血液、淋巴器官、实质器官(心肝脾肺肾),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和实质器官功能型障碍,在猪群的症状上则表现为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皮炎肾病综合征、增生性坏死性肺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仔猪传染性先天性震颤等多种疾病,同时由于实质器官的功能性障碍,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功能紊乱,营养的消化吸收作用受阻,猪只出现慢性消耗性疾病症状表现,饲料转化率低,死淘率和继发感染的风险增加。研究数据和猪场的免疫实践证明,疫苗免疫是控制圆环病毒病的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母猪2次/年和仔猪2-3周龄免疫。结合猪场的综合管理措施和饲养管理,圆环病毒疫苗一定能全面提高种猪群和商品猪群的生产成绩,减少由圆环感染造成的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发生。
二、猪支原体肺炎
不同品种、日龄的猪均能感染肺炎支原体,尤以哺乳仔猪及幼龄猪最易感,其次是妊娠后期及哺乳母猪,成年猪多呈慢性或隐性感染。以咳嗽、气喘为特征。特征性病变为肺尖叶、心叶、膈叶尖端及中间叶呈现肉样或肝样病变。支原体主要破坏支气管纤毛系统,致使病猪不能有效阻止气源性病原进入呼吸道和肺部,极易诱发其他病原引起的呼吸道疾病。支原体促进蓝耳病感染,并加重感染程度,延长蓝耳病毒感染时间。约45%的呼吸道综合征病例中可以检测到肺炎支原体,肺炎支原体是猪呼吸道综合征的主要病原。原发感染、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让气喘病成为猪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头号杀手,必须对气喘病进行综合防控。首先是进行疫苗免疫,仔猪7-10日龄、14-21日龄免疫2次,种猪普免2次/年。其次是药物预防,泰乐菌素和中药等具有较好的效果,再次,做好综合防控措施,坚持自繁自养,尽量不从外地引进种猪。饲养密度要合理,增加猪只的活动空间;及时清除舍内的污物,加强饲养管理,饲料增加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增加猪只抵抗力。
三、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致病病原主要是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猪只体温正常,出现鼻炎症状,打喷嚏,呼吸有鼾声。长期不控制颜面部变形,眼眶下部有褐色或黑色斑痕,鼻甲骨尤其是鼻甲骨下卷曲发生萎缩和生长迟缓特征。病原菌感染后定居吸附在猪的鼻黏膜纤毛上皮细胞,在黏膜表面增殖,产生毒素,破坏上皮细胞,导致细胞炎症增生和退化,纤毛脱落及鼻甲骨变形。感染猪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都会下降,主要表现为严重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生长育肥猪生长迟缓,饲料转化率低,据资料介绍,感染本病的商品猪,饲料多消耗7%-9%,日增重下降 3% -17%,严重的推迟30 天才达到上市出栏体重,萎鼻是目前慢性消耗性疾病的重要病原之一。疫苗免疫和抗生素联合应用是控制本病的有效方法。母猪产前 6 周和 2 周接种疫苗可有效控制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发生本病。对于感染猪只可在饲料中添加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可溶性粉和泰乐菌素粉进行治疗,该抗生素对控制本病有良好效果。
四、猪副猪嗜血杆菌病
一般断奶后开始发病,出现食欲废绝、体温升高、扎堆、后肢关节肿胀、跛行、消瘦、被毛粗乱、呼吸困难、气喘、神经症状、下痢为主要特征的症状,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病猪喜卧,不愿站立,行走缓慢或呈犬坐样,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可视黏膜发绀,临死前共济失调、部分出现转圈、四肢呈划水状运动等神经症状。耐过猪表现皮肤苍白,生长缓慢,顽固性厌食,僵猪比例升高,零星死亡病例病理变化以全身多发性浆膜炎为特点,胸腔、腹腔大量渗出、粘连。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猪后,主要定植在脑膜、浆膜和关节腔内,这些部位的血管分布少、血液流量有限,还存在血脑等屏障,一般药物很难到达,因此一定要选择穿透力强、作用部位定位准确的药物。由于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多易产生耐药性,所以推荐使用药物组合进行防治,同时还要轮换用药,以防止耐药性的产生。同时,疫苗免疫也是重要手段,母猪首次免疫产前40天、20天免疫2次,以后产前3-4周免疫1次,仔猪2-3周免疫1次,间隔2-3周加强免疫一次,另外,副猪嗜血杆菌病常与其它病原混合感染,因此控制该病的前提是做好其它疾病如猪瘟、伪狂犬病、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等的免疫预防。
五、猪链球菌病
猪链球菌病全年均会发生,以夏秋季节发生较多,多种动物、禽类和人容易感染猪链球菌病。哺乳仔猪、断奶猪易发病,中猪发病稍少,成猪、怀孕母猪很少发病。猪链球菌病可通过伤口、呼吸道、消化道、仔猪脐带等途径传播。另外,猪链球菌Ⅱ型也能够通过苍蝇传播。急性败血症型:发病初期,最急性病猪在没有任何发病症状的条件下,突然出现死亡。最急性病猪一般体温41-42 ℃,精神沉郁,食欲废绝,身体多处出现紫红色斑。脑膜脑炎型:不食,排便困难,有脓液性、浆液性鼻液。病猪转圈,不喜站立,多仰卧,昏迷不醒,运动失调,磨牙,后肢麻痹,呈游泳状划动。关节炎型:多由败血症型、脑膜脑炎型猪链球菌病转来。关节疼痛肿胀,部分病猪不能站立,采食受阻。化脓性淋巴结型:化脓性淋巴结型多发生于颌下淋巴结,其次为颈部、咽部淋巴结,病猪食用饲料困难。防控措施首先是疫苗免疫,母猪首次免疫产前40天、20天免疫两次,以后产前3-4周免疫,仔猪2-3周免疫,间隔2-3周加强免疫一次,其次是进行隔离治疗,选用敏感药物进行治疗,由于猪链球菌是环境常在菌,必须做好消毒、隔离和生物安全措施。
六、断奶前腹泻
耐过猪哺乳仔猪在断奶前肠绒毛系统发育还不成熟,对损伤的修复能力差,如果在断奶前发生腹泻,日龄越小越严重,肠绒毛系统会遭到不可修复的永久性损伤,断奶后由于肠粘膜系统的缺陷导致机体营养和能量的吸收障碍,饲料利用率和转化率下降,猪只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采食量不变或略有下降,但是吸收利用率极低,成为最为隐蔽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因此猪场必须重视断奶前仔猪腹泻疾病的防控。最常见的是仔猪黄白痢,重点是做好母猪的产前跟胎免疫,2次/年,做好卫生和消毒工作,确保产床尽量干燥;病毒性腹泻,主要有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关键做好母猪的免疫工作,需做到每年9月、10月普免2次后,11月份开始,所有母猪产前跟胎免疫,后备猪最敏感,也应做好免疫,配种前免疫2次;猪瘟和伪狂犬引起的仔猪腹泻,有时候伴有神经症状,死亡率高,耐过猪长期排毒,必须做好母猪群和后备猪猪瘟和伪狂的免疫,保证足够的免疫密度和免疫剂量,定期做好监测,特别是伪狂犬的野毒阳性率,发病猪可采取紧急免疫措施。在哺乳阶段还有猪痢疾、球虫病、营养性拉稀以及圆环蓝耳病毒感染引起的拉稀,做好母猪的免疫和抗体监测、定期驱虫、保证哺乳母猪充足的营养和微量元素以及必要的药物保健,减少仔猪在断奶前发生腹泻的比例,从而建立健康的仔猪肠粘膜系统,减少由于断奶前腹泻耐过猪形成的猪的消耗性疾病的发生。
七、猪增生性肠炎
本病是生长育肥猪常见的肠道传染病,症状表现主要为间歇性水泥灰样下痢,内有饲料残渣或坏死组织碎片,食欲下降,生长迟缓,育肥猪及后备母猪有时血样下痢和突然死亡。剖检特征为小肠及回肠黏膜增厚,病理组织学变化以回肠和结肠隐窝内未成熟的肠细胞发生腺瘤样增生为特征。猪增生性肠炎的发生是由于大量胞内菌(劳森氏菌)定居在未成熟的上皮细胞中引发的细胞增生,而受感染的未成熟的细胞对营养物质吸收能力降低,所以引起猪只发病后体重降低和饲料转化率下降。对于临床感染猪只和有接触的猪只首选的治疗药物是泰妙菌素、泰乐菌素或林可霉素,可以饮水或预混料口服方法给药,连续使用2周,同时也可以使用口服疫苗,配合综合管理措施,减少增生性肠炎引起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发生。
八、猪结肠螺旋体病
断奶猪和生长期猪最易感,特征是从温和到中度盲结肠炎并导致排水样或粘液状粪便或伴有出血性、粘液状腹泻,体重不断减轻,生长速度减慢,影响猪群整体上市出栏。该病最突出的组织学特征是有大量肠道螺旋体,其细胞一端连结到结肠上皮表面。
目前本病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但有数据表明在感染初期,大量的结肠菌毛样螺旋体菌体吸附在盲、结肠上皮细胞的表面,致使微绒毛消失,外周内质网功能紊乱。上皮细胞病变被不成熟的上皮细胞代替,可导致结肠表面积减少,减弱对挥发性脂肪酸吸收,降低饲料转化率和导致增重减缓。目前没有有效的疫苗防控本病,而发病猪只除了对泰妙菌素和林可霉素外,其他多种抗生素表现耐药或不敏感,控制本病除了投饲敏感抗生素外,还要加强饲养管理措施,减少猪群环境受到粪肥污染,从而降低本病的损害。
九、猪体寄生虫病
猪体寄生虫病分体外寄生虫病和体内寄生虫病,是潜伏性危害养猪业的疾病,给规模化猪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其感染主要特征是增重下降、食欲不振、饲料转化率降低等。不同的寄生虫感染途径不一致,机理也不一样。如疥螨病,在猪只表皮内发育,瘙痒和摩擦程度根据感染的数量不同和连续感染的水平不同。寄生虫掠夺猪的营养,感染可使生长育成猪生长速度下降 8 %-15%,饲料利用率可下降 13% -25%。寄生虫还能产生毒素,破坏猪体组织器官,继发细菌感染,严重时引起猪死亡。猪场应选用新型、广谱、高效、安全且可以同时驱除猪体内外寄生虫的驱虫药物。猪场目前主要使用的的驱虫药有阿维菌素、伊维菌素、芬苯达唑、阿苯达唑及新型的伊维菌素和阿苯达唑复方驱虫药等。
十、猪霉菌毒素
中毒猪只霉菌毒素中毒依赖日粮中霉菌毒素的浓度和猪只的摄入量、摄入时长及猪只的年龄。其临床反应多是细微不明显的。通常表现为生长受阻、采食量减少,体温偏低,易继发感染其他病原菌。母猪常表现为生殖周期紊乱、不发情、返情等症状。霉菌毒素作用机理十分复杂,从宏观来说,日粮中缺少蛋白质、硒和维生素被认为是霉菌毒素中毒的易感因素,从微观来说,霉菌毒素抑制蛋白质、DNA 和 RNA 的合成,改变细胞膜结构和竞争受体的结合位点,诱导细胞凋亡,造成免疫系统瘫痪,诱发多种病原感染。在繁殖群引起的繁殖障碍导致大量种畜群生产力降低,增加淘汰比例;在育肥猪及保育猪群造成呼吸和消化系统的损害,包括脱肛、呕吐、腹泻、顽固性呼吸道疾病等,降低猪只生长速度甚至造成僵猪。同时霉菌毒素对猪只免疫器官功能的损害,造成免疫抑制和免疫麻痹。防控霉菌毒素的污染,必须确保日粮的品质,加强田间管理、库房管理,降低日粮发霉和霉菌的滋生几率,减少霉菌的含量,降低中毒风险。当日粮中一旦发生霉变,可以适量添加霉菌抑制剂,可以有效减少霉菌毒素对猪只造成的危害。
针对猪场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综合防控,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第一是防控,包括两个重点,一方面是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针对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必须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提高猪只的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另一方面是加强卫生消毒和生物安全措施,切断传播途径和传染源,防止病原传染给猪场。第二是营养,保证猪日粮的品质和充分齐全的营养成分以及微量元素,确保猪只体质过关,具备正常的抵抗力;第三是环境,猪舍适宜的温度、湿度和良好的空气流通,可有效减少各种外源应激和外源病原的传播。以上几个方面缺一不可,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给猪场造成经济损失。
李永涛
上一条:夏季猪场蒸发降温,究竟应该选择哪一种?
下一条:调研显示二次育肥牛猪出清,猪价步入上涨通道 |
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