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科研、加工、贸易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农牧公司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就立秋以来,产蛋鸡的产蛋下降而言,可以说每年都会有,这跟饲养管理、气温变化、病菌活动频繁等因素有关。
(一)饲料营养浓度较低
在全国各大养殖区,由于各地饲料工业不平衡,东北蛋鸡养殖区夏秋季采食量达到125g,冬春季节接近150g,而在大中原区域蛋鸡采食量超过110g就很少很少。东北市场由于玉米收获之后多为冻干,饲料水分相对较高而能量较低,若控制采食,必然会导致营养供应不足,家禽则出于保障生存需求,必然萎缩生产需要,最终产蛋率和蛋重的下降。
(二)饲料水分较高
蛋鸡养殖过程中,不难发现每年的初冬季节均会发生一定比例的产蛋缓慢下滑现象,其实质是由于玉米水分相对较高而饲料能量较低所致。时至深秋与初冬,新玉米已大量用于养殖生产,新玉米相对来讲,水分含量较高,固然能量相对偏低。而在蛋禽饲料营养中,饲料能量的高低决定产蛋率,而饲料蛋白含量决定禽蛋重。因此,用新玉米作蛋鸡的主要能量来源不如之前的陈玉米,蛋鸡除表现为常有拉稀现象或拉稀更严重外,更重要的是表现为一定程度的产蛋下滑现象。
(三)气温昼夜温差过大
进入立秋之后,昼夜温差加大,为更好保温而通风受到限制,有害气体如氨气、硫化氢、一氧化碳等刺激,应激更加明显,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蛋禽,当昼夜温差10~15℃时,维持需要更大,产蛋性能必然会受到影响而表现为产蛋忽高忽低的现象,或者产蛋下降。
(四)病原微生物的影响
进入立秋之后,病原微生物活动频繁,比如新城疫病毒、禽流感病毒、传支病毒、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再加上禽舍通风受到限制,呼吸道病多发高发现象普遍,引起卵巢出血、变形等卵巢炎症,输卵管水肿、出血等,最终导致产蛋数量减少,蛋重减轻,无壳蛋、薄壳蛋等次品蛋增加。
张明刚
上一条:资深蛋鸡民们论逃鸡:伺机出逃,明智之举
下一条:蛋鸡身体是否健康,教您如何检测! |
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