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是危害家禽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动物疫病,其局部或大面积爆发,严重影响着养殖户的经济利益,甚至形成灭顶之灾。免疫是预防重大疫病的核心措施,但仅仅依靠免疫效果不尽是那么理想,那么如何才能防控重大疫情,尽量减小损失呢?
疫苗免疫后迅速生成抗体及延缓抗体衰减速度,以便蛋鸡安全度过疫病高发期,实现蛋鸡的高产及稳产。
一.疫苗免疫
动物机体其自身的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各种抗原异物的生理功能,称为免疫。鸡群免疫:通常指鸡只受某种抗原刺激而产生的针对该种抗原的免疫力。
鸡群免疫的目标:确保每只鸡能对所进行免疫的疾病产生均匀有效的抗体。其含义:均匀是指鸡群抗体集中,离散度在4个滴度以内;有效是指毒株对型,抗体值在保护标准以上。
流感免疫次数及方式:产蛋之前H5免疫三次(10、60、122日龄),首次免疫采用颈部皮下注射;H9免疫两次(65、130日龄)采用皮下注射;新城疫产蛋前免疫三次四系,最好采用滴鼻点眼。产蛋后每个四个月注射一次H5、H9油苗,新城疫三个月免疫一次四系弱毒苗。
1.注射免疫注意事项
1.1注射免疫前准备工作
1.1.1注意观察鸡群的健康状况。健康鸡群方可免疫
1.1.2注射免疫前两天使用强效多维饮水缓减鸡群应激。
1.1.3疫苗须预温(特别是冬季),在舍温下放置两个小时以上,
1.1.4免疫前,注射器械用75%的酒精浸泡消毒30分钟,然后用蒸馏水冲洗干净;校准注射器,保证注射量和免疫剂量一致。
1.2注射免疫操作规程
1.2.1注射部位要准确
颈部免疫:操作时在颈部正中线的下1/3处,皮下注射
胸部免疫:皮下注射时,沿胸肌成15度角于胸部上1/3处斜面刺入;肌肉注射时,针头方向应与胸骨大致平行,雏鸡插入深度0.5-1.0mm,日龄较大的鸡可为1.0-50px
腿部免疫:一般在大腿部外侧肌肉或皮下,针头方向应与腿骨大致平行,肌肉注射呈30-45°、皮下注射呈15°将疫苗注入。
1.2.2免疫剂量要准确
足够的疫苗剂量是确保免疫效果的根本,参考免疫程序确定免疫剂量
2.活苗免疫注意事项
2.1饮水免疫,
2.2.1配置疫苗的水中不能含有氯及其他消毒剂,配置疫苗水中加入 0.2%的脱脂奶粉或2%的鲜牛奶,以除去金属离子的影响
2.2.2免疫前断水时间夏季不超过2小时,冬季不超过4小时
2.2.3饮水器具使用无毒的塑料制品,绝对不能使用各种金属容器。饮水器经消毒后,要反复用流水冲洗干净,决不能在饮水器中残留剩余消毒药。饮水器要供应充足,保证全群四分之五鸡同时喝到疫苗水
2.2.4只鸡饮水量(单位毫升)与鸡的日龄相近
2.2.5在水中打开疫苗瓶,使瓶中的疫苗全部溶解,倒入水中,搅拌均匀,然后将疫苗溶液倒入饮水器。
2.2.6饮水免疫宜在30分钟内完成,
2.2.7免疫结束后,需将疫苗屏、剩余疫苗液等作无害化处理
2.2滴鼻点眼
2.2.1疫苗稀释。分别开启疫苗、稀释液的瓶盖露出中心胶塞,用无菌注射器抽5ml稀释液注入疫苗瓶中,反复摇匀到溶解,吸出注入稀释液中,摇匀备用。
2.2.2在滴入疫苗前,将接种鸡只的头部固定在水平状态,并用手指堵住向地面的一侧鼻孔,向对侧鼻孔内(或眼睛)滴入疫苗液,一般每只鸡滴1-2滴,免疫剂量1-2羽份,在将疫苗液滴入眼和鼻以后,应稍停片刻,待疫苗液确已被完全吸入后,方可放开鸡只。
2.2.3滴嘴与鸡体不能直接接触,离鸡眼或鼻孔的距离为0.5-25px.
2.2.4大群免疫完成后,检察是否有地面鸡、粪沟鸡等,并及时补免。
2.2.5稀释好但没用完的疫苗和疫苗瓶,要做焚烧处理
2.2.6为保证免疫效果,免疫当天不能带鸡消毒。
二.疾病防控
无论是肠道疾病还是呼吸道疾病,都会破坏机体的粘膜,进而影响到免疫效果的发挥。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预防肠道和呼吸道疾病,从而保证免疫后抗体的有效生成呢?
2.1肠道疾病的防治
2.1.1配料时须保证混料均匀;育雏阶段使用营养均衡、易于消化吸收的颗粒料,避免损失尚未发育完全的肠道绒毛;饲料过渡阶段,需注意营养成分的逐步过渡,特别是预产期到产蛋高峰期之间的石粉过渡及青年鸡到预产期之间的豆粕过渡。
2.1.2舍内温度忽高忽低、天气及季节变化、加光期间、应激情况下,出现非病理性拉稀,防止继发细菌性肠炎,可投服肠道药预防
2.1.3梅雨季节,定期进行晾晒玉米、豆粕,在饲料中添加一些脱霉剂,以少霉菌毒素的危害;定期检测水质,防止大肠杆菌等有害细菌超标,降低肠道疾病的发生。
2.1.4雏鸡15日龄以后投服球虫药预防球虫,若出现小肠球虫、盲肠球虫的症状,为防止与坏死性肠炎混感或继发坏死性肠炎,须球虫药与肠道药物同时使用。
2.1.5若出现病毒性拉稀症状,需在投抗病毒药物同时,投服肠道药物,防止继续细菌性肠炎和大肠杆菌
2.2呼吸道疾病的防治
2.2.1降低环境中的有害因子。通过及时清理粪便、通风换气等方式降低舍内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防止其损害呼吸道粘膜,导致清除异物能力降低甚至丧失;通过打扫卫生、带鸡消毒等方式降低空气中的粉尘及尘埃,防止其阻碍呼吸道通气、纤化运动及带入病原体。
2.2.2提供适宜的温度及湿度。温度过低可引起呼吸道黏膜的黏液分泌过多,降低免疫细胞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过于干燥的空气除使呼吸道黏膜失水、表面细胞抵御病原体的能力下降外,还会使空气中尘埃及粉尘量增加;夏季里高温和高湿常同时存在,使鸡的呼吸频率急剧上升,致使呼吸器官发生充血和炎症反应。
2.2.3尽量减少、消除引起呼吸道病的诱发因素。如气候突变、过冷过热、鸡群密度过大、营养不良等都会诱发或加重呼吸道病,
2.2.4做好病毒性传染病的免疫预防。选择能突破母源抗体且对雏鸡没有病原性的新支二连弱毒苗尽早免疫,尽早在呼吸道形成局部粘膜免疫。。
2.2.5 选择敏感性高的抗菌药物控制霉形体和大肠杆菌的继发感染。
三定期消毒
定期消毒能够杀灭或减少鸡舍内的病原微生物,进而达到延缓抗体衰减、延长抗体保护时间的目的。
3.1带鸡消毒就是在鸡舍内饲养鸡只的情况下,使用对鸡只刺激性小的消毒药物合理配比后,利用一定压力将其均匀喷洒在舍内空间之中,起到杀毒降尘、预防疾病的一种消毒方法。
3.2带鸡消毒注意事项
3.2.1带鸡消毒须长期坚持,不能时松时紧、时有时无。
3.2.2应选择对人、鸡刺激性小,杀菌或杀毒效果好,易溶于水,对物品和设备无腐蚀或腐蚀下小的消毒液。消毒剂应交替使用做到优势互补。
3.2.3配消毒液时最好用温水,特别是舍温较低的冬季。
3.2.4消毒时间。消毒须在清粪、打扫卫生完毕后进行;宜在每天中午11点至下午两点之间进行;根据舍温确定消毒时间,舍温高时,放慢消毒速度、延长消毒时间可达到防暑降温作用;舍温低是,加快消毒速度、缩短消毒时间可减小鸡只的应激.
3.2.5消毒方法。消毒枪应在距离鸡只1.5-2米处均匀喷洒,消毒液呈雾状均匀洒落在笼具、鸡的体表和地面,使鸡的羽毛微湿。同时喷洒、冲洗房梁和通风口,不可以直接对鸡体喷射。消毒后应增加通风,以降低湿度,特别是在闷热的夏季。
3.2.6活苗免疫前后24小时内禁止消毒和冲洗饮水器管.
四.加强营养
营养物质除了提供满足家禽生长发育之外,还是家禽免疫的物质基础
。饲料中的营养物质通过各种作用机理影响着免疫反应——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任何一种或多种营养物质缺乏或不足,都会影响免疫细胞的增值、分化以及抗体的生成速度或生成数量,从而导致免疫反应低下,机体发病或死亡。饲料中营养物质对免疫的影响作用机理如下:
1.1作为原料物质
1.1.1机体受外来抗原刺激后,蛋白质是体内的细胞增殖、分化的原材料。
1.1.2缬氨酸是构成机体免疫球蛋白的主要成分,日粮缬氨酸不足或缺乏时,机体内合成抗体的能力降低;苏氨酸是禽类免疫球蛋白分子中占主导地位的氨基酸,补饲苏氨酸,可提高抗体水平,而且生长速度加快,饲料转化率提高;精氨酸能活化巨噬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1.1.3脂肪类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受到抗原的刺激时,T细胞、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新免疫细胞需要脂肪的参与。
1.2作为合成物质的动力源
能量是细胞分化、增殖及抗体合成的动力源,而能量的来源主要是糖.
1.3作为酶的辅酶或辅基,间接参与免疫细胞增殖、分化和 DNA 、RNA 、抗体的合成等。
1.3.1抗体的合成需要酶的参与,而酶是具有生物学活性的蛋白质,机体蛋白质水平低,细胞内酶的含量不足,导致合成抗体的速度减慢,从而影响体液免疫的效果。
1.3.2必需微量元素如 Fe 、 Zn 、 Mn 、 Cu 、 Mg 、 Se 缺乏时,免疫器官发生萎缩,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降低; Fe 、 Zn 、 Cu 缺乏时, T 细胞数减少,功能也降低。
1.3.3脂肪是免疫反应的调节因子。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受饲料中脂肪含量和种类的影响。
1.3.4绝大多数维生素作为酶的辅基或辅酶参与生化过程。
综上所述,要想达到防控禽流感、新城疫等重大疫病的目的,最终实现蛋鸡高产稳产,必须以“抗体”为中心,通过疫苗免疫、疾病防控、定期消毒、加强营养等多方位着手,保证抗体产生快、下降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