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丰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集科研、加工、贸易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农牧公司

猪饲料服务热线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15937190040

联系我们

  • 了解更多详细信息,请致电

    15937190040

服务中心

您的位置:首页 > 服务中心

如何防治“鸭大舌头病”?

发布时间:2021/2/2 10:46:02      点击次数:6733

引言:鸭长舌病是一种流行疑难杂症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极高,尤其是夏季,造成的经济损失比较严重,现整理出宝贵资料以供广大一线技术老师和养殖场户参考。

 

鸭长舌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以鸭鹅舌头长,上下喙短,舌头被长长的露在喙的外面为特征的一种疾病。由于鸭鹅的舌头被长长的伸出并露在喙(嘴)的外面,使鸭鹅无法采食及饮水,鸭鹅常常因无法进食而死亡。发病较轻的鸭只也常因舌头外漏而影响卖相,造成不收此类鸭只或扣除斤称,出栏时屠宰场每只扣2-3元,致使养鸭户蒙受极大的经济损失。

 

自2015年5月份以来经过近两个多月对上百家规模型养鸭场户的市场临床观察和调查研究,并结合行业和网络观点,第一次较为系统的整理本病资料,仅供业界同仁参考。

 

一、发病因素

 

(1)某种药物过敏所致:短时间大量使用含氟抗生素(氟哌酸、氟苯尼考)、痢菌净、喹诺酮类药物等有关。

(2)饮用水中或饲料当中氟超标,主要发病地区为盐碱地区、丘陵地区。

(3)缺锰等微量元素或高氟等引起代谢性疾病。

(4)高温潮湿,通风量差等饲养管理因素同样会引发该病的发生。

(5)光照强度多大,造成喙的生长发育异常;

 

二、流行特点

 

(1)流行范围逐步扩大

 

本病于2000年时在我国南方及东南地区个别地区零散发生过,2015年以来包括北方等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但在肉鸭养殖比较密集的山东、江苏、辽宁、安徽、河南等地发生率较高。

 

(2)呈现类似的传染性

 

本病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群体发病,本病鸭鹅均有发生,尤以商品肉鸭的发病率最高。呈地区集中散发型,一个地区只要出现一家发病,就会慢慢向周边扩散。本病死亡率较低,多因无法饮水及采食而死亡。

 

(3)发病率逐渐提高

 

刚开始发病率一般为0.1%-0.5%左右,也就是饲养6000只商品肉鸭中发现有20只左右的长舌患鸭。自2015年以来,群体发病率一般在5%左右,以万只为例有的棚发现500-700只,有的少100-300只左右,少的发病率在2%左右,发病率高的鸭群能够达到20-30%。

 

(4)发病日龄逐步拓展

 

本病刚开始以20日龄后至40日龄左右的鸭只出现发病情况,目前多发生于10-25日龄左右的肉鸭发病,且主要发生于12-21日龄的肉鸭。少数鸭群于5-14日即有发病现象。

 

(5)呈现群体独立感染发病特点

 

同一个养殖小区,使用同一家饲料和同一家的药,还是同一车鸭苗,有的养殖户发生本病,有的养殖户没有发生本病;只要是这该棚出现过本病的,下次再饲养时出现发病鸭只的可能性很大。

 

三、临床症状

 

(1)观察鸭群,初期未发现异常,体温不高,随着病情发展,患鸭表现出精神萎顿,站立不稳,行走时双脚向外岔开,呈八字脚或翻滚,严重的可出现跛行,瘫痪,拉稀,爪(蹼)干燥,有的因腹泻痉挛而倒地不起,病鸭背部着地,努力挣扎还是站不起来,个别蹦高,翻跟头,病鸭外观站立不稳,扭脖,瘫痪。随之肉鸭舌头伸出,眼圈周围羽毛湿润,流泪,粪便稀薄,大群中有咳嗽,呼噜现象(死亡鸭手捏鼻腔有黏液冒出),运动障碍,走走停停,随后见蹲坐式瘫痪或侧卧,采食不便或无法采食,鸭体瘦弱。

 

(2)病鸭表现为嘴(上下喙)较短,鸭舌弯曲突出外翻(舌头露出来耷拉着),跟吊死鬼一样,僵硬而不灵活,鸭嘴发生器质性病变后很难恢复,严重者影响采食,导致病鸭偏瘦,精神不振;有的病鸭伴随单腿跛行,站立不稳甚至倒地不起,死亡率较低。患鸭腿短,明显个体偏小,屠宰时脱毛容易断腿断翅,鸭群大小不均匀,舌头变长,后期容易断腿。部分患鸭有腹泻现象。

 

四、解剖症状

 

解剖没有太多表现,主要表现是喙缩短,上下喙质地正常,一般未出现喙软、炎症或坏死,舌部肌肉出现钙化增生,全身骨质有疏松现象,表现为骨质脆弱,容易断裂。剖检内内脏器官,无明显炎症渗出物等。

 

五、治疗措施

 

更换饲料品种或在饲料中添加优质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元素及复合氨酸

 

声明:以上信息来自网络,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删除。


(文章推荐:孙晓云)

 

上一条:【家禽养殖知识】提高肉鸡生产水平的饲喂措施
下一条:2020年全国生猪生产形势分析及2021年市场行情展望及2020年各省生猪生产数据汇总

返回列表